60年代,正值香港中小型工厂蓬勃发展之际,人口快速增长,郭氏等人凭借其做日本拉链产品代理时与工业界建立的联系,了解到中小厂商对多层工业楼宇的殷切需求,遂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移植于工业楼宇,重点发展多层工业大厦,此举受到山寨式厂家的欢迎。
1960年1月至1983年3月,香港政府为了减少现金支出,向拟征收私人土地的拥有者发出“换地权益书”,土地的拥有者可选择收取现金,或日后在新界任何新市镇发展区换取建筑用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郭得胜看准香港人口膨胀,日后必然向新界新市镇发展的趋势,遂运用手上资金大量购入新界土地换地权益书。1978年香港经济转趋繁荣,刺激地价楼市飙升,新地也进入收成期,所推出的楼盘都获利丰厚。
新鸿基地产逐渐由工厂大厦发展至购物中心、写字楼及住宅屋苑等。到80年代中叶,新地已成立逾100家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均从事与地产相关的业务,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也是最专业的地产公司。
1984年,随着《中英联合声明》中对土地供应做出的限制,及后来港府推行的勾地制度,特区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加强了土地的垄断,香港成为寸土寸金之地,地价、租金高涨,七八十年代累积购入换地权益书和农地的新鸿基自然成为地产巨擘。
香港房地产曾经历数个周期性泡沫与低迷的沉浮,但新鸿基一直利用逢低收购土地的手法进行土地储备,这被认为是新鸿基最成功的发展战略。而通过换地权益书、收购农地、收购拥有大面积土地的工业企业进而更改土地用途,以及利用政府“旧区重建”企业收地的政策,香港几大家族垄断了近70%的地产市场。
1994年后,虽然香港的经济有起有伏,但是新鸿基的毛利率始终稳定在40%左右,堪称房地产业的“模范生”。截至2011年12月,新鸿基地产在香港地产业务方面,拥有土地储备4670万平方尺,而在内地,新鸿基目前拥有土地储备楼面面积达8530万平方尺。
郭氏家族开发的楼盘包括香港最高的3座建筑:香港中环广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以及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楼——约490米高的环球贸易广场。
- 2012-04-05新鸿基顶级豪宅开盘一周销售为零 7年坐收8倍溢价
- 2012-03-31香港前高官许仕仁渔利数千万 白住新鸿基豪宅
- 2012-03-30廉政公署“打虎”新鸿基 香港最大地产商被查
- 2012-03-30港前政务司长及新鸿基郭氏被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