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海峡都市报
海峡导报 石狮日报 晋江经济报
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福建企业文化网
文明风网 国防教育网 妇联新闻 福建工会
报纸旧版 集团邮箱
报社传稿 远程访问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房产> 曝光新闻 > 正文
高尔夫球场“变身历程” 地方政府多为保驾护航
www.fjsen.com 2012-09-04 15:07  李叶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一些土地出让靠招拍挂,更多的是通过“以租代征”的形式来完成征地。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高尔夫球场项目基本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所以通过和当地村镇达成一些协议,只要价格合适,基本上都可以完成前期所谓的征地手续。

此前,有一些开发商通过上述手法拿到土地以后,就开始想办法改变公司性质,希望披上“合法”的外衣。

在某开发商的“体育公园项目可行性方案中”有这样的备案:每一期土地摘牌后按照规划的地块拆分土地证,并在体育文化公司下注册一全资子公司,将球场用地转入该子公司,由其负责开发及经营,同时也将承担由此引起的风险。

这份文件中有些话十分刺眼:当风险过大时,可考虑将该公司进行股权转让。体育文化公司只负责住宅项目的开发。

这其中,对开发商而言,就是不要被曝光,尽量越低调越好。因为地处偏僻,尤其是一些开发商“占山为王”,都没有征用村庄土地,隐蔽性相对就好很多。

低调的最好途径就是在沿途“封锁现场”,只要借着施工的名义,不要让任何生人入内,基本上,这个项目就算安全了。

这几年,最流行的做法就是以乡村体育公园、小球训练(运动)中心等名义大建高尔夫球场。

较为悲哀的是,许多地方政府把此作为投资环境的名片,试图以高尔夫球场项目来拉动当地的房价。政府为高尔夫球场保驾护航的情况并不少见。

所以,有一组数据很值得深思。2004年时,全国有170家高尔夫球场,到去年多部委清查“整治高尔夫球场风暴”时,这一数据达到了600多家。

责任编辑:肖月青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看房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