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VS中海:地产双雄角力
数据显示,中海地产的年销售规模已达到723亿元,与万科一样,中海注重规模效益,通过快速周转实现较高利润。而高毛利企业的代表,则是规模并不显著的企业,2011年,雅居乐的毛利率为54%,华侨城的毛利率为63%。
对比万科中海的年报可以发现,中海地产实现较高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源于其所有开发环节全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水平。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指标可以清晰透视这一点。该项营业成本主要是土地及建安成本,2011年,中海地产该比值为57.4%,万科为60.2%,两者相差2.8%。这意味着,万科实现100亿元的收入,将较中海多支付2.8亿元的成本,以万科2011年营业收入计,则多出约20亿元。2011年,保利的该比值达到62.8%,恒大的为66.7%。
中海在此的优势源自于其历史沉淀。作为靠建筑起家、发源于中国香港的中海,中海对建筑开发各环节了如指掌,工科中海一直是其产品质量的口碑。这种优势甚至让万科嫉妒。2002年万科发起的“海盗计划”就是专门针对中海的工程人才的大规模挖角行动。
在成本控制上,万科和中海走上了两条迥异的路。
据了解,作为央企,中海地产对成本控制锱铢必较,并以一系列制度严格管控,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设计阶段即导入对应性成本理念,实施开发阶段的成本策划,建立成本控制目标,并落实到集中采购、施工管理、工期管理,定期对各个项目的开发成本进行全面评估与检讨,并落实到部门,对成本异常变动情况及时预警并提出解决措施,将开发环节全价值链控制在自己手上。
而万科采取的则是雇主与分包商的模式,开发环节的众多合作伙伴皆分蚀其利润。在运作效率上,中海亦高出一筹,中海地产开发业务员工为2400多人,而万科则达到5600多人,人均效益逊于中海。事实上,相比其他企业而言,万科已属高效,如保利的地产开发业务的员工达到6800多人。
费用控制与融资优势
在房地产行业高利润时代,没有哪一家企业对费用管控达到中海地产那种严格苛求的程度。房地产行业人士戏称这是中海干建筑出身使然,建筑行业微薄的利润打造了中海对费用的严格管控。时代周报记者走访过中海总部,依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自建写字楼内,而同等规模的企业,都早入驻高档写字楼,万科在深圳东海岸的一栋完全自用办公楼就花掉数十亿。
- 2011-12-23力压万科龙湖 中海北京全年销售将破百亿
- 2011-12-23中海北京不降价销售首破百亿 力压万科龙湖
- 2011-10-13 房企年度千亿大战:万科无悬念 中海保利无望
- 2011-09-09房地产品牌价值报告发布 中海万科保利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