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海峡都市报
海峡导报 石狮日报 晋江经济报
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福建企业文化网
文明风网 国防教育网 妇联新闻 福建工会
报纸旧版 集团邮箱
报社传稿 远程访问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要闻 > 正文
多地新城遭遇业主抛弃成为空城 房地产泡沫蔓延
业主 空城 房地产泡沫
www.fjsen.com 2013-09-03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记者了解到,新城建设中,卖地建城成为一种常见的开发模式。卖地获得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抵押靠土地;融资、还债也靠土地——一切都来自土地。

以某县为例,新城于2005年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2.97平方公里的片区是通过围填海建造的,计划投入16亿元。该项目2011年报批,2012年开工建设,至今都是政府在投资。

该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为新城筹措建设资金,主要通过由一家国资公司融资,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出售土地递次开发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老城区政府大楼的土地值100万一亩,而新城只有40万每亩,那么通过置换就可以解决盖楼资金不足的问题。”那块围填海的片区,“整个人工岛占地4500亩,如果能有3000亩土地出售,按100万元一亩的价格计算,将来光土地收益就可达30亿元,资金应该不成问题。”对于未来的收益,当地干部很有信心。

为了建设新城,不少地方不惜承担债务。专家分析说,地方利益和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是“造城”的重要动机:借新城建设推动土地升值,地方政府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投资,拉动GDP增长,也是漂亮的政绩。

“你当市长,建了项目大家都看得到,花了多少钱或者欠了多少钱,一般没人追究。”一位专家直言:“前任市长建项目,配套设施还没建人就调走了,继任市长不愿管,只管上新项目。新城越建越大,配套却不完善,就更发展不起来。”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王梅说,对地方官员来说,建新城的资金来自财政收入、银行贷款等,不是自己的钱;而且现在出口低迷,消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增长,投资拉动GDP增长的作用比较关键,所以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冲动就更大一些。至于决策方面,一些政府官员不懂投资,项目不经过科学论证就上马,造就了不少“拍脑袋”的新城、新区。

透支经济发展潜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房地产泡沫蔓延

“造城”,在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造城”并没有给很多地方带来预期的繁荣。

有地方干部告诉记者,“造城”资金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但新城建成数年,工商业发展不起来,居民区入住率又低,资金无法回流,地方压力极大。

“这很让人担忧”,王梅说,城市大小应取决于有没有规模效应。现在很多地方建的新城,既没有足够的人口聚集效应,也没有交通枢纽或者产业支撑,“在没有合理动态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建设而建设,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

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也在加大。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隐忧也已浮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三、四线城市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产业空心,市场需求不足,只能留下大量烂尾项目。

“部分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县城再按这样的模式发展房地产,恐怕在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崩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

“新城建设其实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上海的浦东”,王梅说,关键在于要科学论证。一些中西部城市,三、四线城市都是人口流出的地方,“这些地方再建一个新城,不是浪费吗?”

卖地建房的开发模式,加上规划缺失、供过于求、配套不足,除了催生房地产泡沫,加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消耗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届政府卖下届政府的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此外,一位专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看成一次圈地“良机”,以新城建设的名义,将大量农业用地划为建设用地,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下降,侵占耕地、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盲目“造城”脱离了城镇化本意,新城建设应回归以人为本

记者注意到,不少地方在建造新城时,都有意无意地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将城镇化简单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这种做法绝不是城镇化的本意。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央也多次强调,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

“城镇化的问题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李铁说,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资源集约型发展转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与其造新城,不如把现有的城市变得更好,”王梅认为,很多地方应该考虑的是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和承载能力,增加其规模效应,而不是去摊大饼。

至于新城建设,同样要回到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来,与产业规划相结合,综合考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

王梅认为,遏制不理性的新城建设,首先要有透明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土地资源的开发受到监督。其次,要改变官员提拔时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问题,政府的绩效应成为考核的核心。此外,要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选择、监控和管理项目的能力。“新城需不需要建,建多大?建的标准要多高?都要经过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

城镇化不是盲目“造城”。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提醒,“贪大求快、盲目‘造城’之风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风险,需要及时加以遏制。”

责任编辑:肖月青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看房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