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欠缺精细化
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购房需求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房价调控需要精细化的差别对待,政策条款必须对刚需、改善性需求和投机炒房作出区分,不同城市需不同对待。遗憾的是,政府的调控常常抓不住关键问题,常常搞“一刀切”,比如全额营业税的政策,就误伤了一大批改善人群,怎么能用年限来界定购房人群呢?很明显应当以持有套数。
在“国五条”出台以后,有开发商就表示,现在推出“国五条”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们最怕现在没有声音,到了3月份楼市量价齐升,政府下重手。这次就传递一个信号房价不要快速上涨。”
业内专家认为,房价上涨,首先是一线城市刚性需求大,普通商品房供给量有限,土地供应也不足。其次是一线城市频现“地王”,使得百姓对购房价格预期发生了变化,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开发商会以地价不断攀升来误导购房者预期,渲染房价会大幅上涨的市场氛围。某地房协会长指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供应相对比较充足,这主要是因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存量大,价格维持相对平衡,未来即使上涨,涨幅也不是很大。但一线城市存量较小,一旦价格上涨,就会推高居民对房价的预期。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两会上说,历次调控都是在需求上做文章,但在供给上,农村集体用地不能自由进入市场,各地为招商[简介最新动态]引资又低价出让了大量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浪费很严重。这些都减少了住宅用地的供应,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住房的供需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如果再从用地功能上进行分类,划定大多数用地是用于保障住房和自住房,就能够让房地产市场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政策滞后不长远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了10年,但和市场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却远远没有跟上。所以,调控的政策效果可能越来越弱,各方利益主体分化也非常严重。所以,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短期调控政策,更要考虑长远的建设,用市场规律来调控这个市场,而不是简单地靠一些行政手段。
专家指出,在国外,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大多数人可以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里。而我们的18号文之后,保障房沦为配角,房价自然会一再脱缰。
同时,政府的调控总是有滞后性,往往出台时机过晚,其实政策的制定应当有预判性,在不好的苗头出现就予以打击。另外,政策的出台内容,常常不是平滑市场波动,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比如这次按所得20%征收个税政策,已经让市场一片忙乱。
回顾楼市调控政策,缺乏整体的思路。比如2008年甚至搞救市,假设2003年就出台20%个税政策,会是今年的局面吗?这些政策政府部门应当提前想好,并以“5年规划”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打消人们对房价还要猛涨的预期。
赵卓文认为,短期行为特征明显的调控政策屡屡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有长效的住房供应体系和稳定长期的住房供应计划,才能让“人人有房住”。
在赵卓文看来,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不是由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今天的中国楼市充分反映了资本、金融、土地、税收、行政管理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有人片面地认为,政府对楼价快速上涨已经“无计可施”。事实上,政府想要实现控制房价的单一目标,一点都不困难。困难在于:既要稳房价,又要保增长。这才是新一届政府最需要动脑筋的事情。“赵卓文说,比如新型城镇化、收入倍增计划等等,勾画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并不暗淡的明天。
“中国的城市土地是稀缺资源,城市的房屋也是稀缺资源。试图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住房资源的配置,是不现实的。”赵卓文预期,“限购”应该成为中国房地产的特色而长期存在,房产税的铺开,已经势在必行。
过去10年房地产的调控不断,未来10年房地产的调控也将难以避免。因为当前国内的房地产运行机制,决定了调控是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