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素有“十调九空”之说,调控的结果是房价越来越高。其他诸多行业也出现了多次宏观调控,但越调控产能过剩现象反而愈发严重。
2004年,江苏铁本钢铁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被国务院查处,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震动。2006年,国务院颁布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将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六大行业认定为明显过剩的行业,到2009年一季度,产能过剩的行业扩大至19个,当年年底则又增至21个行业。
房地产与其他产能过剩的21个行业相比,均是或曾经是宏观调控的范围。房地产调控目的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民生问题。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是为了抑制产能增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国计民生。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不一,却都出现与调控目标相反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反思。
按照资本天性逐利的思维判断,最应该出现产能过剩的恰恰应该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属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并无太大的技术含量,建好的房子也不愁销路。在众多资本逐利、恶性竞争的条件下,毫无疑问房地产行业最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
事实却完全相反,房地产的产能过剩(供给过剩)好像从未出现过。若将其原因归结为是由于房地产的行业属性较为特殊,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以致备受青睐,也毫无道理可言。
与房地产相比,服装、汽车行业也是“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市公司2012年三季报的数据显示,22家A股服装类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惊人,去年底甚至有业内人士惊呼“服装企业的库存国人3年都穿不完”,认为国内的服装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汽车行业也是如此,2012年国内汽车销售1930.64万辆,产能为2320万辆,预计2015年中国乘用车产能将达到3716万辆。
尽管国内服装、汽车行业已显现产能过剩的状况,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行业发展的危机。服装企业中即便有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知名品牌门店的大量关闭,也是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危中求机的抉择,尚没有上升至绑架政策、倒逼政府救援的程度。
据2012年的调查统计,目前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分别是: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虽然有多达21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出现危机就喊“救命”的仅仅是有限的几个行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方面为产能过剩大感忧虑实无必要,另一方面也应反思房地产调控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