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草进一步指出:“如果上市公司以此来操纵利润,那岂不是太简单?我不断从关联方购买资产,按账面价值入账,差额冲减资本公积。而购入的资产迟早要变现的,一旦变现,我就可以将放在资本公积里隐性利润释放出来。而且不一定要股权出售,我购进母公司的一个公司,公司总要生产经营,由于结转成本是按账面价值,而不是按市价,在生产经营中释放资本公积,不但可以确认收益,而且与左手倒右手不同,这还是经常性损益。”
他认为,这将导致市场对资产注入型的上市公司定价严重高估,资产注入实际是借关联方的利润充当上市公司利润。
“夏草所指就是会计准则的游戏,这在估值股权化的行为中经常运用。”一位执业注册会计师告诉本报记者,他所在的事务所曾有机会为一家上市公司就一项矿产资源注入上市公司作审计,五六千万的资产价值,估值以6亿元注入上市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参与增发者可以拿到更多的股权;二是比账面价值高估的数亿元,可以一次冲减资本公积。“这好比为企业未来年度的利润提供一个蓄水池,这些资本公积,可以在以后年度确认收入时由资本公积结转至未分配利润,总的净资产不会发生变化,但每年报表中显示的利润,就会很好看,股价估值也会很高。”
这或许正是2009年增发时,最终控制人许荣茂敢于作出利润承诺,但在实现利润暴发式增长时普通投资者却始终见不到分红的原因。
许荣茂于2008年5月23日签订《关于盈利能力的承诺函》,作出利润承诺:三年平均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若低于0.45元;或者合计净利润值低于净利润11.34元时,许荣茂将以现金补足其差额。相关审计报告显示,至2011年末,许荣茂已顺利实现这项承诺。
一名会计师告诉记者,这项承诺太容易完成了,其实利润在增发时已经实现,只需按销售收入的确认情况将其逐年析出即可。尽管世茂股份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增发前的4167.88万元,增长至2011年的11.84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从2008年的0.13元增长至2011年的1.01元,但若撇去公允价值变动的那层“油”以及估值股权化的“蓄水池”收藏的所谓利润,真正的“干货”所剩无几。(本报记者杨倩雯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