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之名地产之实
“目前旅游地产项目的确存在投资局部性过热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泡沫。”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旅游地产的迅猛发展的确存在隐忧,这指的是开发商只做地产而非做旅游的一种现象。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界人士也表示,开发商热衷旅游地产,主要就是因为“好拿地”。“住宅项目会饱受调控之限,商业地产竞争激烈,旅游地产易受地方政府支持,面积也大、土地成本低,利润大。”
这种意图市场早已有迹可循,从低成本拿地和高价卖房的雅居乐清水湾项目最为典型。雅居乐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雅居乐海南清水湾的土地储备面积高达912万平方米,楼面地价仅为276元/平方米。清水湾项目的销售均价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2.9万元/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份,清水湾单盘的合约销售额累计已经达到270亿元,远超过其200亿元的投资预算,旅游、酒店项目尚未建成开业,雅居乐已经收回了成本。
对此,其他开发商纷纷效仿。记者了解获悉,近日华东启东、广东惠东两大项目虽号称旅游地产,但主要还是售卖住宅。6月14日,被誉为“景洪城的眼睛”的白象湖更被踢爆,开发商在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先后将湖区北面的70余亩土地改变用途,开发了白象花园一期、二期商品房出售。昔日的游乐场变成了开发商的售楼处。
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认为,目前在我国,达到专业化水准的旅游地产开发商很少,大部分房企是借“上马”旅游地产项目之名去“圈资源”。
旅游业务后续运营的隐忧
“利用旅游地产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这是目前一些二三线城市中常见的发展模式。”一位旅游产业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但以“旅游”之名,行“地产”之实的旅游地产,很可能为项目的后续运营埋下恶果。
按照上述负责人的说法,旅游地产规模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企业需要有成熟的运营模式。比如,较早介入国内旅游地产的华侨城[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其主题公园景区+地产的模式,已成功在多个城市复制。但即便如此,与环球影城及迪士尼乐园相比,这种模式仍有很大差距。据悉,日本环球影城一个主题公园,占地50多万平方米,年接待量可达800万人,收入55亿元,门票收入只占50%,重游率可达70%.而同等面积的北京欢乐谷,作为国内一线品牌年接待量也只能达到300多万人次,4个多亿的年收入,门票收入占总比超过80%,重游率仅20%.
相比较来说,国内地产商介入旅游地产,没有自身经营模式,仅仅是将景区、酒店、商业配套等项目简单拼贴在一起,很难实现类似滚动式发展,势必对资金链产生较大的压力。2011年华侨城实现旅游综合业务收入63.33亿元,接待游客2430万人次,欢乐谷主题公园居功至伟。不过,公司财报显示,当年该块业务毛利率下滑5.42%,营收下滑32.96%.截至2011年年底,华侨城资产负债率已达71.16%.为此,为打通新的融资渠道,华侨城计划将欢乐谷的门票作为收益凭证,在深交所挂牌,实现资产证券化。
近日,有消息显示,万达多项投资已使资产负债率高达89.9%.而其他地产商受宏观调控限制,也承受相当大的资金压力。在此背景下,旅游地产的后续运营“隐忧”将会不断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