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房价若继续涨将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

house.fjsen.com        2013-09-09 09:54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谈如何应对新一轮金融危机

受美联储开始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新兴市场正在遭遇资本流出。货币贬值首当其冲,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价,今年以来累计跌幅超过20%。印度并不孤独,泰铢、印尼盾、土耳其里拉都遭遇了大幅贬值。

新兴市场的动荡已然开始,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似曾相识的景象是,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危机之前,皆因美国的货币政策都经历了一个转折点。流入新兴市场的投机资金造就了高杠杆的投资和消费繁荣,而当热钱耗尽后这一切都土崩瓦解。

资本外流的破坏性已经显现,金融危机会不会卷土重来?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中国的金融改革如何把握时机与风险?9月1日,在“第二届全球浙商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了记者专访。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或将面临金融危机

这次的金融危机将会是比较局部的。对中国经济来说,所受的影响是间接的。

记者:5月以来,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新兴经济体出现经济减速,资本撤离,货币贬值,股市跳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会不会卷土重来?

李稻葵: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卷土重来,我一直在预测这个事情,道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每当它的货币政策收缩的时候,那些依赖美国资金流入以提供消费和投资资金的经济体将面临痛苦的调整,经济基本面不好的新兴市场国家都会面临金融危机的挑战。

当今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印度和巴西,土耳其也会步其后尘。以印度为例,其面临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赤字”危机,加上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全球投资者的抛售目标。

但这一轮的冲击与1997年相比会有一点不同。这次的金融危机将会是比较局部的,不像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那样旷日持久;冲击在于汇率会贬值,国内的金融体系会受到影响,因为资金撤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贷款会收缩,经济会出现衰退。受影响的程度会比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低一点。因为经历了那轮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货币政策掌管者,还有各国的首脑都比较认同一个理念,就是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要救火,而不是收缩。此外,应对危机的能力也提升了,在外汇储备上,各国之间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比上一轮的金融危机更有准备。

中国将会在新兴市场国家之中形成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中国能顶住。

记者:如果发生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李稻葵:对中国经济来说,所受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印度和巴西等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会下降,这个影响是第二轮打击,比直接影响小很多。

中国经济不受直接冲击的原因是,我们的货币是扩张的,信贷充足,因此国际形势稍微冷一点,对我们的冲击影响不像以前那么大。

此外,今天我们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下降,我们的外贸顺差仅仅占到GDP的2%不到,说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比2008年低很多了,再加上中国经济本身是一个资金、外汇储备相对充足的大经济体,所以当外部的货币形势有所收缩时,我们不会受太大影响。

记者:目前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局面,无论是生产过剩还是资产泡沫方面,都初步具备发生金融危机的基本条件,其中制造业产能过剩、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焦点。我国自身发生金融危机概率有多大?

李稻葵:如果我们继续扩张,对地方债务不整顿,银行的不良信贷不予处理,房地产继续价格上涨,那么若干年后,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现在学者、政府的决策人员都形成了共识,认为中国经济必须要调整,必须要推动改革,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