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记者在禹洲云顶国际项目工地现场看到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2012年10月29日颁发的,与合同约定时间相差近3年时间。
而该工地工程概况牌上标注的计划施工时间为2013年1月25日;张贴在禹洲云顶国际项目售楼部的施工许可证显示合同开工日为2013年4月28日,与当初土地出让的时间只差17天就是整整4年,换句话说,禹洲地产取得2009G11地块后,在其手上囤留或闲置长达4年之久。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厦门市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商品住宅均价为8750元/平方米,2011年增长至13675元/平方米,增幅达60%。而禹洲地产竞得的2009G11地块,位于莲前西路与云顶中路交汇处,属厦门市相对中心地段,其周边房价上涨远非全市均价可比,从2009年至今的4年时间里,其房价上涨应在2倍以上。
按该项目商品房及商业铺位总面积不低于7万平方米计算,禹洲地产通过囤留土地4年,从房价上涨获得的额外收益接近10亿元。
上述《土地出让合同》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受让人造成土地闲置,不满一年应缴纳土地闲置费,闲置两年未开工建设的,出让人有权无偿收回该土地。
该土地从出让到开工建设,闲置时间长达4年,厦门市国土管理部门为何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无偿收回该土地?记者专程就此事采访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管局,该局负责新闻宣传的相关负责人回复记者说,厦门BRT牵涉多个部门,土房局都是按照法律法规处理相关问题,针对记者采访中提到的问题,土房局不能单独回答,已经就相关情况反馈到厦门市委宣传部,由宣传部统一作出回复。
但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禹洲云顶国际项目存在的问题远不止囤积土地导致土地闲置单个方面;还有改变规划,擅自增加建筑面积等问题。
竞拍后增加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公开资料显示,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于2009年4月挂牌时规定:2009G11地块面积1.565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
但是,禹洲地产在取得该地块后,在各种宣传与推介的资料上均宣称,在该快上建设禹洲云顶国际项目,总建筑面积9.8293平方米,比原规划增加近2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于2012年10月由厦门市规划局颁发给禹洲地产下属公司厦门海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居然也标称:建设规模为9.8293万平方米。
8月5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禹洲地产公司,该公司一余姓秘书接下记者采访提纲表示立即向领导汇报,尽快作出回复。但随后几天,记者多次电话催问,余秘书第一次回答说领导出差,回来就回复,后来就不接电话,短信也未见回复。
8月5日,记者就禹洲云顶国际项目比竞拍土地时规定的面积增加2万平方米,再次采访厦门市规划局。
该局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截至目前,没有发现禹洲云顶国际项目有更改规划的情况,因为规划审批给建设单位后,只有等竣工时的综合验收才可以确定其建成的工程与原规划是否有变化,最后认定规划是否存在被更改的问题。
关于增加的建筑面积,该负责人表示,在上述《土地出让合同中》曾约定:根据规划设计条件,商品房部分的总建筑面积允许上浮比例不超过7%,增加的部分土地出让金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两个月内支付。
但该负责人没有解释清楚,允许商品房部分总建筑面积允许上浮7%的法律依据;还有即使按上浮7%商品房部分的总建筑面积,也凑不到可以增加近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的基数。
法律专业人士指出,通常只允许商品房建筑面积在规划的3%左右,作为误差浮动。通过竞拍的土地,随后又允许增加建筑面积,不仅对参与竞拍的其他未竞得的竞拍者不公平,而且涉嫌暗箱操作和对个别开发商利益输送。
房产界业内人士指出,禹洲地产仅通过增加近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按其售价3万元/平方米计算可多增加总销售额6亿元,意外获得的利润就可以轻松地把支付的2.26亿土地出让金夺回囊中,该地块等于由厦门市国土部门白送给禹洲地产。
按照规划局人员的解释,以及禹洲云顶国际项目沙盘展示,在该项目第三层及技术转换层规划建有一个BRT公交车中途大型停车场,亦称换乘站。
厦门BRT“6·7”惨案后,引发众多反思,一位安监专家不无担忧地指出,在禹洲云顶国际项目3栋28层大楼的裙楼中,设置大型的BRT公交车停车场,要确保安全是一个难题。
8月6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就厦门岛内BRT高架封闭运行未设置救援车辆上下应急通道的安全隐患、禹洲地产拿地后囤留达4年之久为何未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予以收回、规划国土部门允许禹洲地产在竞拍后增加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是否合法以及其中为BRT配套的场站设施及管理用房,在BRT正式运营五年后,至今仍未建成等问题采访厦门市政府。厦门市政府在大厅前台规定所有采访必须通过市委宣传部协调或转接。
当天,记者将相关采访提纲呈送到厦门市委宣传部新闻处,该处负责人表示立即向分管部长汇报,并向市政府协调采访事宜。但直到截稿时没有接到厦门市委宣传部及厦门市政府的任何回复。
对此,本报继续就相关问题跟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