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冲动难抑
更纠结的是银行。在风险与高利润之间,银行怎么选择?
“总行要求高度重视房地产贷款风险,但并没说让我们紧缩这块贷款。”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目前面临着实体经济需求低迷,导致议价能力下降的困扰,比较之下,还是做房地产贷款有利可图。”
议价能力下降,揭示了一个新的事实:银行和房地产商“攻守异位”。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某支行信贷经理对记者说,“以前是开发商找上门,我们从中挑选贷款对象。现在变成我们主动去找他们,优质的房地产贷款资源甚至是多家银行争夺的对象。”
房地产项目资金链长、建造销售风险可控、利差相比其他贷款更优质,这些恰恰是为银行所看好的。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称,目前受到信贷总量管控,商业银行管理层在如何分配自有增量贷款的问题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地产项目和平台贷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倾向于地产项目和中小企业贷款。
可以看出,大小银行都将赢利法宝押在地产项目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房地产类贷款1.3万亿元,同比多增7326亿元。而2012年全年,金融机构房地产类贷款增加1.35万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的涉房类贷款已经接近去年全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对地产商的态度,银行对待个人房贷几近“吝啬”。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取消了首套房贷的利率优惠政策,且对首套房贷的审批时间也有所拉长。此外,鉴于信贷额度、资金成本等因素,部分银行正逐步缩减个人房贷业务,倾向小微企业等利润更高的贷款业务。
“调控”几乎绝迹
最微妙的变化来自监管层。在2月20日推出“国五条”之后,今年以来,关于“调控”的字眼几乎“绝迹”于官方表述。
据统计,从3月18日至7月30日4个多月的时间,共召开了1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这其中,一次都没有单独以房地产市场或房地产调控为重点和主题的会议。同时,仅在3月27日和6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两次提到了“房地产调控”的字眼。
具体来看,一是3月27日的会议提到了“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说法。
二是6月26日的会议则提及,“同时,还要抓好其他保障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如果不局限“调控”的说法,将范围扩大,加上“房屋”、“土地”或“保障房建设”等词语,1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包括3月27日和6月26日在内,也仅有7次会议有所涉及。比如3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了“整合房屋、林地、草原和土地登记的职责”,4月3日提到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4月17日和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分别提到了“加快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确保质量和公平分配”和“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但在这些表述中,已经没有提到“调控”。
维稳为上?
对于上述情况,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对记者分析,“一方面,以往的地产调控政策没有达到消费者所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的想法可能是‘健康平稳发展’,不希望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即明白不能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房地产行业。”
兴业证券8月1日的分析或值得思考:“本次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行业的措辞从去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转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体现了减少行政干扰,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意图,明确了市场预期。”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泓铭对分析,中央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上处于“思考阶段”,“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看到,在金融安全等因素面前,有关部门认识到了地产行业的风险。但与此同时,站在房地产市场的角度,由于其影响的产业链十分庞大,因此,也要看到地产行业所带来的切实利益。”张泓铭解释。
那么,未来的地产调控到底该怎么走?该不该调控?对此,尹伯成认为,归根到底,市场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比如,房产税就是一个方法,至少会对市场看涨的预期有所打压”。但现在还不到时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性太强,国家不希望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希望健康平稳所以现在不可能做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带有很强地域特点,“从中央政府角度来说,应尽量避免采取统一的政策,可出一些原则性的政策取向,各个地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这样可能会对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