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方雄:未来十年才是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

house.fjsen.com        2013-07-04 10:04        来源:虎嗅网        我来说两句

房价是不是过高与房地产业是不是支柱产业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有其复杂原因

房地产业跟房价会不会在未来十年重复过去十年的辉煌,这是另外一回事。房价和房地产业是不是支柱性产业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过去十年房价确实辉煌得很,普遍上涨6-8倍,很难想象未来十年我们的房价还能涨6-7倍、7-8倍,过去十年房价为什么涨这么多呢?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有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中国变得富有了,十年前我们的GDP规模才一万亿美金,十年以后我们的GDP规模是八万多美金,GDP规模翻了七八倍,房价也涨了七八倍,但在这期间中国的股市不但没有涨,还回到了所谓的“建国点位”1949点。

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天天都调控房价,但是老百姓发现不管什么时候买房都是涨的,而中国股市不管什么时候买都是亏的,中国人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同时财富又在积累。中国的股价如果不涨,中国的股市如果不能给老百姓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打压房价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务。如果你打压房价,股市又跌跌不休,老百姓的房价就会去理财产品,因为他不想钱在银行趴着,几乎是零的利息,同时又有通货膨胀。但是对理财产品的追求又引发了影子银行的问题,又引发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所以中国的正解就是我们的储蓄率太高,中国的老百姓有钱,但没地方放,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房价能不涨吗?而且长期以来的房价上升就形成了老百姓非常程式化的固定预期,就是政府打压房价、调控房地产,就是给我们一个入市的良机,所以好象什么时候买房子都是对的,什么时候买股票都是错的,这种预期不改变,谈何容易?中国人又不能到海外投资,我们还有经常资本项目的控制,中国人的理财不可能全球布局,我们这么多钱往哪里放呢?不可能都放枕头底下吧?

房价问题非常复杂,跟产业发展前景是两回事,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但是经济要发展,要实现“中国梦”,中国要进行城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所谓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你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想清楚了。

中国经济宏观靠什么?还得靠终端投资:一个是基建,一个是房地产

这段时间中国经济非常非常低迷,转型又转不过来,靠消费拉动,其实现在消费也挺低迷的,尤其是咱们的党和政府作出了一些必要的动作,就是要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奢靡的公款消费,大家知道公款消费、公款采购,就是所谓的政府消费这一块占中国的总消费规模差不多30%-40%,这一部分压下来,但是老百姓的收入还没有完全提上去,老百姓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消费和储蓄习惯,因为我们配套的社会福利体制(医疗保障、退休保险等)都没有完全到位,政府采购和消费这一部分下来了,老百姓这一部分还上不去,你光谈消费拉动经济还不行,所以现在中国经济放缓很厉害,政策制定者们也知道了,如果要所谓的稳住宏观,放活微观,还得要激发经济成长的动力,放活微观不是马上就能上去,还要一系列的行政配套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把微观促进增长的动力释放出来。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你即使没有行政审批,他们拿不到钱,也创不到业,这跟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关,中国资本市场非常不发达,有各种各样问题,你现在放活微观还起不到拉动经济成长作用的情况下,消费又下来了,人民币又在不断升值,外需也不行,所以现在政策制定者们知道了,要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呢?靠什么来稳住宏观呢?还得靠投资,投资又不能产能过剩,不能进行所谓的中间投资,即搞产能方面的投资,现在提倡的是终端投资,终端的投资是哪两块呢?一个是基建,一个是房地产,比如上个星期国务院常务会提出来棚户区改造是一个投资重点,这不就又回到了房地产吗?还得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经济短期转不过来,怎么稳住宏观呢?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在终端投资不会造成过度产能,但是它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个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由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农民工进城,他在城市里没有户口,基本的人的尊严就是住房,为什么要以提倡棚户区改造、旧城区改造为切入点呢?这不就是发展房地产吗?所以尤其是我们的媒体朋友们千万不要谈房地产而色变,好象发展房地产是一个见不得人的事情,房地产在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都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个事情跟房价过高要分开来谈,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或者说是唯一途径就是搞城镇化,但是城镇化怎么搞呢?

城镇化也会拉动相应基建投资

这是另外一个要探讨的问题,城镇化搞起来,不但要拉动房地产产业的投资,同时也会拉动相应的基础建设的投资,我经常讲中国的基建严重不足,中国的城市、城镇相关的基础建设有大的投资空间、发展空间,将来中国要搞起卫星城来,即所谓遍地开花的城镇化,投资强度可能会更大。

我经常讲中国的汽车产业有无限发展空间,但是中国的汽车拥有率连10%都不到,我们的汽车保有量只有1.1亿,而中国有13亿人口,美国是3亿人口,有2亿辆车,汽车保有率是67%,中国10%都不到的汽车拥有率,现在把北大广深中国各大城市搞得拥堵不堪,大家经常讲北京是首堵,上海是一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的堵,深圳是深度的堵,成都是成天的堵,10%都不到的汽车拥有,搞得城市拥堵不堪,这很奇怪。你们到纽约、伦敦、东京去看过吗?纽约不堵车,伦敦不堵车,东京不堵车,因为人家的城市基础建设搞得好,这些城市都有六、七十条地铁线。

我在纽约工作过三年,不管贫富,不管贵贱,很少人开车去上班,大家都是坐地铁,很多华尔街的老总们,一年几千万美金的年薪,他们都是坐地铁上班,哪有像中国每天开车去上班?人家的车买来都是停在车库里,周末上车去郊游、购物、滑浪、看球赛,平常上班不用车的,最多把车开到家附近的一个地铁站,然后坐地铁进城。但中国做得到吗?你去挤挤北京的地铁、上海的地铁,地铁高峰期的时候,人都成了肉饼,我的北京同事跟我讲,坐地铁上下班要分为两拨人,一拨人在车外面推第一拨人,另一拨人等着下一拨人来推他们,他们都悬在空中,挤成肉饼,妇女们很容易被骚扰。

北京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有十几条地铁线,中国的地铁很不发达,公共交通很不发达,这只是一个例子,你们前段时间也听说了,北京下雨都会淹死人,人家老外觉得很奇怪,你们首都怎么下雨都会淹死人?又不是农村。因为我们搞城市建设只管上面,不管下面,上面是形象工程,下面反正看不见,没有人管。你们看过好莱坞大片,一着急,在警匪站之中,匪徒就把卡车开到下水道了,美国大城市的下水道是可以开卡车的,这是人家的基础建设。中国城市里面的污水和洁净水排放是同一管道,人家是分离的,我们的基础建设投资严重不到位。

还有就是我们城镇化的模式,国外的城市化是卫星城模式,中国是CBD模式,为什么搞中心城呢?为了节省投资,因为在中心城起一栋办公大楼,就可以来上班,你不用管公共交通,不用管周围的服务设施,不用管医院和住宅,反正你就在市中心建一栋大楼,就有人来上班,但是所有人都挤到市中心来上班,所有人又在同一时间从市中心分散,公共交通本来就不够,它能不拥堵吗?国外是卫星城模式,如果你是做投资的,做资产管理的,你为什么每天要挤地铁或者堵在路上,开到市中心上班呢?美国都是在卫星城,小桥流水的办公空间,人家心平气和,所以回报做得好,你每天挤得汗流浃背,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股票卖了,理财能做得好吗?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但是建卫星城得有多少重复投资?什么叫卫星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星城建在那儿,不但要有办公楼,也要有购物、有学校、有地铁、有公共交通,要有跟中心城的轨道交通,这需要多少投资?这就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模式,所有这些都要以房地产为基础,商业地产、住宅、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等都得建,这样才能缓解城市的拥堵,这样想起来,中国现在是不是真的到了一个节点,未来十年是不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

你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房地产不是中国的实体行业?房地产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它能带动另外50-80个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把融资问题解决好,融资问题怎么解决?中国要搞这么庞大的建设,不是又要把地方债搞到天上去了吗?地方融资平台的钱怎么还?搞得好,它就是循环。

我经常提的另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一定要坚持资产证券化、土地货币化的道路,中国人有的是资产,国家手上有土地,关键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一定要把土地用好,把它货币化到位。你看香港基础建设搞得好吧,香港也不堵车,香港人口的密度比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大多了,但是也不堵车,大多数香港人也是坐地铁上班,但是香港的地铁是土地货币化的结果。

香港政府要建地铁了,没钱怎么办?他找规划局做一个规划,做规划画个图纸不要钱吧。我要在沿线做一条地铁,规划做好了,马上在市场上招标,房地产开发商就会来,对地铁沿线的物业进行入标,香港政府通过卖土地,首先收很多钱,画一张图就可以收很多钱。同时香港政府的土地也不是一开始就卖,香港最大的地主就是港铁公司,政府在还未开发的时候就把土地全卖了划不来,因为那时候便宜,地铁建好了以后,地铁沿线的物业升值,香港市政府再通过租和卖又收一部分钱回来,所以香港的地铁很赚钱,这就是土地的货币化,现在我们坚持市场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土地货币化、资产证券化,要把资产、土地继续变现,中国搞城市化、城镇化才有钱,实现“中国梦”才有可能,这些事情想清楚了以后,大家就会同意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在未来,而不是过去。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