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扩容 调控“去行政化”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house.fjsen.com        2013-06-05 09:28        来源:中国商报        我来说两句

征收模式或延续“上海重庆”

房产税试点扩容消息一出,除了对其城市扩围外,人们对其征收模式也很关注。

据悉,上海在2011年推出房产税试点,针对增量,税率分别为0.4%和0.6%,并给予户籍居民家庭新购房人均60平方米的免征额;重庆方案则偏重高档住房,涉及存量与增量,税率为0.5%至1.2%。

今年4月初,杭州坊间就流传“杭州房产税即将开征”。杭州流传的房产税试点方案内容是:4月26日,杭州出台细则;5月1日起,杭州作为第二批房产税试点城市,开始征收房产税。具体细则将参考上海模式:人均免税面积60平方米,人均60平方米以上的普宅4%。、豪宅8%。,家庭第二套起征,存量免征。

然而,这条传言中的杭州版房产税并没有如期到来。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案推后暂缓。原因是针对房产税征收范围、如何征收,各方尚有争议。这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微妙心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说:“第二批房产税试点扩容基本上是以地方政府自愿为主。”对于传闻中的房产税试点征收方案主要效仿上海模式,他认为,这有其可能性。

有专家表示,以增量房为主要征收对象在交易环节就可以实现,比较容易控制,而对存量房征收还要进一步评估。

对此,上海杨红旭表示:“如果试点城市效仿上海或者重庆,由于税基偏窄、税率偏低,程度显然是不够大的。但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会先易后难,如果先进行增量征收就会减少阻力。”

杨红旭指出,房产税的试点方案都将是暂时的,大方向一定是全国性针对存量房开征。

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指出,最好、最公平的办法是将存量和增量一起进行征税,而且以拥有几套房或多大的面积进行计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表示,逐步推进房产税,更加倾向于市场调节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限购并非长久之计

根据房地产调控思路的变化,市场与政府正逐渐就房地产调控“去行政化”达成共识。未来调控有望弱化短期化做法,突出系统化长效机制。而作为建设长效机制的有力手段之一,房产税或成调控“去行政化”的风向标。

“房产税将成为‘去行政化’的风向标已成为业内共识。”杨晨青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房地产限购是2010年开始、2011年升级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成为市场的调控核心。

杨晨青认为,但这对于市场经济体系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倘若限购退出调控舞台的话,必须得有同等力度的手段去替代,不然风险会比较大。综观目前我们所能够想到的方法,只有房产税能够起到替代作用。而且,房产税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长效机制。

在过去十年,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期间遭遇“十年九调控”。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行政化调控手段违背了市场规律、干扰了市场预期,效果与调控初衷适得其反。房价仿佛成为“拍皮球”,每次政策短期打压后,随之而来的是报复性上涨;开发商根据调控松紧调整经营安排,调控越紧供应越少,对房价产生催涨作用;购房者往往在调控之前抢购、抢过户,假结婚、假离婚等怪相频生。最近几个月,虽然出台了史上最严的“国五条”,但是房地产市场依然出现较大波动。有人质疑,房地产调控政策成为“空调政策”?

再加上房地产业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多个行业景气高度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30%以上的GDP总量。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土地及税费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金融扩张的重要依托。房地产调控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在过去十年的调控中,整个行业都是以被动管理为主。大家预期有必要从主动管理的角度去引导这个行业,房产税本来就是主动管理里面比较切实可行的政策。推动房地产行业及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房产税正是这一长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晨青说。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