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读者林先生昨日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8800反映:“白马河上的彬德桥开始维修了,白马桥已修好通行了。”
彬德桥位于台江彬德水闸附近,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彬德桥长28.7米、宽2.7米,为二墩三门拱桥,桥面两侧有台阶,不通汽车。彬德桥于1992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昨天在彬德桥维修现场看到,石板桥面严重凹陷,桥两端的石护栏板分别出现倾斜、断裂现象。
古建专家何明表示,近年彬德桥两旁建高层建筑,导致彬德桥最中间的拱桥的拱券塌陷。“维修拱券比较麻烦。因为它是由一块块石头拼接起来的,拆一块就会全部散掉。修缮时要采用拱券形状的模板支撑,再拆掉这段桥面,然后将加工好的拱券装上去,恢复拱券原有的几何尺寸与桥面。”何明说。另外,彬德桥南端一条断了的平梁桥的石梁,此前被改为水泥,现在将恢复为石梁,不太整齐的桥面和桥墩也要进行整理。
记者昨日获悉,施工方先要计算桥的重量,做拱形工字钢模架,还要进行水下维护,看桥墩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则需进行围堰施工。顺利的话,工期需两个月。
白马河上另一个市级文保单位——白马桥的维修工程,已于5月31日通过了专家验收。昨天记者看到,原先封闭施工的白马桥已恢复通行,此前断裂、缺失、残损的桥面石板、护栏板、望柱等已修复,局部被改建的栏板也恢复了原样,桥两头增设了阻车挡,不让超重的板车通行。
据了解,白马桥是清末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为石梁桥,东西走向,是日本侵略福州的历史见证之一。
(本报首席记者綦芬/文陈建国/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