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科[简介最新动态]的名声对我来讲,要比能控制它,更性命攸关
人物周刊:你在哈佛的两年半里,万科出现了安信地板、人事变动等事件,你作为董事长,怎么看?
王石:我如果不在哈佛,就不发生了吗?万科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和我登山和去哈佛没有直接关系,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和我求不求学、登不登山没有关系的。实际上我交班之后基本的大政方针都确定了,万科如何专业化,如何在转型中一步一步往前走,2005年底我出的那本书,《道路与梦想》,我在后记上写万科已经没有故事了,你可以看着它就这样一步一步成长下去了。不是伟大公司,但已经接近伟大公司了。
到2008年你才发现,真正的故事还没展开呢,换句话讲,离伟大公司差远了。突发的几个大事接到一块儿,万科的团队经受考验。你也看到有些企业家交班之后又回来了,我没有。有人问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会不会回去,我说不会接手,我不是说万科一定能渡过难关,我的逻辑是我接手一两年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
如果他不行,你再维持两年,将来还是不行。如果他行,你接手只能证明你很成功,但没法证明不接手他一定是失败的。
人物周刊:但如果你在万科的股份足够多,还会这么想么?
王石:正因为我没有股份,所以更经不起挫折,如果我放手,一旦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股份是我的,我想接手,随时的事儿。对不对?我放手让你玩两年,我说接就接过来,好坏股份是我的,对不对?最大损失是我,我说了算。
反而我是个职业经理人,也才万分之一的股份,这两年真坏了,就真没有机会了。换句话讲,万科的名声对我来讲,要比能控制它,更性命攸关。
一个大企业,规模五六百亿,我控股了,再不行,顶多卖掉嘛。但对我来讲,万科如果不行,我可什么都没有了,输得光光的。
说那么麻烦干嘛,万科走得怎么样?我这么放手还走得这么好,说明这本事太大了。长期玩,长期不在公司,公司还那么好,我威信还那么高,说明这是本事。
我不喜欢意识形态问题,这就是方法论的问题。我和万科的关系若即若离。若离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大股东暗示一下,说王石,这个年纪了,对不对,你辞职不当CEO多少年了,这董事长你不能老当吧?你是不是给人一个机会?只要大股东有这个表态,我明天就递辞职报告。
万科是我创造的,虽然没有股份,但不能说绝对离不开万科。我可以离开。因为万科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团队的作品。我种植的是DNA,而不是王石的魅力。东方文化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英明的君主在是一回事,不在就稀里哗啦。王安电脑当年并不比苹果弱,但你看王安的儿子接手之后,就稀里哗啦。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很大的差别。我王石玩什么谋略?没有。
人物周刊:你说的DNA是一种什么东西?
王石:现在没法证明,因为我还在。总有一天会证明的。你不可能永存,一定会离开,这是迟早的问题。只有离开之后才能证明。
人物周刊:你一直都不否认自己和郁亮会有矛盾,而这外界特别感兴趣的,比如商业地产要不要做?
王石:媒体很喜欢找第二代和第一代之间的矛盾。我说如果一切都是顺着我,我不会用郁亮。什么都和我一致,我干嘛用郁亮呢?
第二,我希望看到他们的不同意见能把我否定,这是我的经营哲学。下面来反对我的意见,甚至把我否定,我总是以一种欣喜的心态来接受。你问我和郁亮有没有矛盾,没矛盾还有意思吗?在哪个公司,一把手和二把手没有矛盾的?都有。只不过你承认不承认,掩饰不掩饰。
有矛盾,但掩盖着,等接了班之后再把前面的全部否定,中国不都是这样吗?干嘛等着你不当董事长的时候让人家否定你?我的道理很简单,阳谋。我接受你的不同意见,一定是他有他的道理,最后能说服我,我很欣慰地看到这一点。很多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当然也不全部,如果全部的话那我作为董事长也没有价值了。我当董事长就来证明他们是对的?
人物周刊:最近一次他们证明你错的是什么事件?
王石:事后的例子了。刘爱明,我们从中海[简介最新动态]挖过来的副总裁,非常优秀,他在上海做了两年之后,郁亮就非常希望能把他调到总部,当总部的首席运营官,我当时就不同意。我的逻辑是当时调整,上海受影响最大,后来就没有同意调。结果两年后,刘爱明辞职了。事后证明,他想回来,郁亮也安排这么调动,那时候如果调动他回来的话,他不会离开的。
人物周刊:这个例子是你坚持了他们没坚持,我想知道他们坚持了而你没坚持的例子?
王石:那也太多了。往美国公司派老总,我坚持要从公司挑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在公司受过训练,语言上没问题,又了解外国文化的。到现在,我们在美国的老总是从海外直接招聘的。
人物周刊:如果你没有到美国去游学的话,万科还会在美国和铁狮门公司合作么?
王石:那只是时间问题。作为董事长,我就坚持三点:第一要搞住宅产业化,第二精装修,第三国际化。这么多年过去了,坚持就是我的价值。除此之外基本听他们的,不听他们就证明我是错的。
住宅产业化的逻辑非常简单,万科规模经营,如何保证质量,如果没有产业化质量没法保证。住宅产业化就是要更多地用工业的方法代替手工,很多扎钢筋、灌混凝土都是手工做,现在更多来讲是在工厂里生产好运到现场去装配。汽车全是工业化的方法,你能说失去个性了吗?搞住宅也是一样,这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在中国,就是因为曾经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便宜,所以用人工成本低于用工业化的方法。消费者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先购买,越迟买越贵,根本不关心房子质量。我相信中国的消费者一定会越来越讲品质。等到那时候,万科再产业化就来不及了。
现在我们3万人,物业管理人员2万4,管理人员差不多6000,工程师占到2500人,三分之一强。我们没有建筑公司,但我们工程师有2500人。这个企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他发展商根本没有意识到万科的本质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第二坚持是精装修。在工业发达国家,毛坯房,人家听不懂,那是个半成品。但中国70%提供的是半成品,万科现在几乎是百分之百。精装修很容易出质量问题。以前顶多装个宾馆,最多四五百套房子,已经很大的单了。万科一个单就2000套,在一个大城市一年就是一万套,整个公司一年要交10万套的精装修。这在中国,装修工业配合不上,万科的压力非常非常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