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势放缓多地楼市降温 楼市调控需狠抓落实

house.fjsen.com        2013-05-20 08:35       高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部分开发商正在调整开盘时间和定价策略,如延迟推盘、高开低走、取消精装修,或用“精装分拆”降低合同价等。随着调控政策持续发力,4月份房企的销售业绩和楼市整体成交量有所下行,此前一度“高烧不止”的楼市已经开始降温。

分析人士严跃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数据,4月份10大房企商品房销售均价为1032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4.6%。“10大房企经营业绩呈现了量价齐跌的态势。同时,在3月销售均价创13个月历史新高的基础上,4月呈现了涨势趋缓的态势,印证了楼市降温的特征”。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日前已经有20家房企公布了4月的销售业绩,这些典型房企在4月销售业绩合计达到了604.23亿,但相比3月份的730.05亿环比下降了17.2%。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一数据出现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3月底“国五条”的实施,“4月开始整体市场有所回落,全国主要城市成交面积大部分环比下调了15%以上”。

张大伟分析认为,“国五条”在短期内必将抑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起到降温楼市的作用,房价上升的趋势也将得到抑制,房企开发和拿地的热情也将减弱。

严跃进说“在4月成交量疲软的背景下,大型房企受业绩压力的驱动,涨价冲动受到了遏制。当然,从销售均价的同比值来看,该价格依然偏高。因此,对于4月份涨势趋缓的态势不应过于乐观”。

后市:房价上涨预期尚未解除

刘建伟在解读4月份房价形势时指出,“尽管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势头有所缓和,但受前期房价上涨惯性作用的影响,房价上涨的城市个数还比较多,房价上涨预期尚未根本解除,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狠抓落实的关键时期”。

严跃进也告诉记者,4月房企经营业绩量价齐跌,是“国五条”政策效力释放的结果。但是,借助新政而催生楼市降温,从侧面也说明了当前楼市“政策市”气息浓厚,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型房企在4月份降价,并不代表未来涨价的可能性消失了,其涨价的动力依然充分”。

他认为,从供求关系来看,供应偏紧、需求上升的内在动力强劲,都使得下调价格的难度增大。此外,大型房企资金面相对宽松,在价格取舍上不会轻易妥协。因此,“在当前大型房企售价涨势趋缓的背景下,未来楼市调控不仅要为大型房企的定价机制‘贴膏药’,也要为其‘打疫苗’,从而从根本上遏制未来涨价的势头”。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前市场上房价上涨预期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出现分化”。“诸如实施20%差额个税的城市仅北京一个,‘国五条’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调控政策,部分政策执行缺失势必影响实施效果”。

“多年的经验表明,政策调控后最先表现出来的是市场交易量的萎缩,之后才是价格的波动与下调,在供需双方的观望之下,目前多城市市场特征体现为成交量下降,价格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胡景晖指出,虽然2013年房价调控形势严峻,但政策的实施重点还是要力促供应、并合理管控市场预期。

“同时,保护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成为另一着力点,倘若一味打压,将会伤及无辜”,他进一步分析,经过一季度热销过后,开发企业上半年销售压力不大,新房推盘动力不足,二手房源经历3月过度释放之后,总体房源较为紧张。在严峻的供需形势之下,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价格涨幅略有回落将成为常态。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旭告诉记者,全国楼市从4月份开始正式进入政策收紧期,“无论真正执行情况如何,短期内都会影响市场预期,对需求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价格涨势也得到一定控制”。从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两个市场分别看,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回落更为明显,这与“国五条”细则在各地的落实情况不无关系。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