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07年春
抢房现象高涨,一开盘就涨价
在福利分房取消4年后,北京楼市抢房现象高涨。
据购买“明天第一城”的李冰回忆,“我是在2006年为结婚买房的,当时一星期开一栋楼,开一次涨一千元。最终,我也不分是纯住宅还是商住房了,能买上一套就好。”这种买房状态在当时屡见不鲜。
毛序国总结认为,商品房热卖首先是供需矛盾决定的,“由于2000年到2003年对土地上市的要求比较严格,造成后期供应量不足。”这期间,不能不关注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04年8月31日,这一天是划拨用地停办“大限日”,此后土地上市要通过“招拍挂”。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这之后,开发商更视土地为宝,为让土地创造出更大价值,开始在产品上做文章。
毛序国还提到:“出现集中买房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于是选择买房。”
2008年到2009年春
买房人错过的一次“低点”
2005年,“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被提上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在“国八条”、“新国八条”以及“国六条”等楼市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开发商们开始抱团取暖。部分开发商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在2008年开始小范围降价卖房套现。“东四环、南三环等多地段出现了10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新房。”当时出手买房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为此,2009年的春季房展破例开了5天。四季房展组委会新闻发言人郑向东解释说:“多开一天,就是为了帮着开发商们启动暖春行动,当时开发商们集体在展会上打出让利折扣。”
巧的是,政府在这个时候还发了个“大红包”,王女士欣慰地说:“我就是在政府鼓励买房的时候买的房。不仅享受了首付7折的贷款优惠,还因为买的90平方米以内的户型,享受到首套房最低1%的契税优惠。”
而那以后,这种开发商集中降价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过。幸运的王女士无疑踩到了楼市“低点”。
2010年至今
买房先要“攒”资格
四季房展组委会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春季房展4天人流达到189295人次,关注北京项目的登记人数超过外埠项目1000组。尽管在10年内出台了9次调控政策,但渴望在北京买房的人数却一直降不下来。
要不要买房,是在北京生活的人们一直纠结的问题。单身的许涛有资格买房,却找不到合适的楼盘。“为此,父母还找我谈了一次话,说父母、姥姥和爷爷都有房,没必要再花钱买房子。想想,我也就放弃了。”
同样是北京人的小雨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买个小面积的房子不仅可以不让我们乱花钱,还能保值。”
于是,小雨不仅在刚结束的展会上登记了自己的信息,还详细记录了北京参展项目的拟定开盘时间,继续奔波在买房路上。
房展会上的买房故事
看灯箱选楼层就买了房
关于第一次房展会,一直有几个版本:有说是1993年由北京市房管局在国贸[简介最新动态]主办的;有说是1994年3月在新建成的北京建材经贸大厦[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主办首届北京商品房展会,也有说应该追溯到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秋交会”上首次设立的房地产展馆。
《北京晚报》资深地产记者毛序国在报道中曾写道:“1993年秋,在国贸中心举行了京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房地产展销会。”不过,毛序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他心里,北京的第一次房展会应该是建材经贸大厦那一届。“那是第一次有成交的北京房展会,我记得自己当时写的报道是七成商品房卖给了单位,三成卖给了个人。”
据毛序国回忆,当时光顾京城房展会的客户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集团购买的决策人,这也使得在1990年代的房展会规模与现在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场面也不像现在这样门庭若市。“建材经贸大厦举办的第一届房展会一开就是7天,当时参展的最为典型的项目要数方庄的"古城群星"四个小区。作为北京第一个整体规划的住宅区域,方庄的几个小区基本上都被单位团购了,当时买房决策人考虑的是看从哪儿买离单位近一点,在哪儿设置班车点方便。”此后几年,方庄一带时常能看到各个单位的班车停靠着,人们排着队坐车去上班。
毛序国感言,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住着福利房,除了单位买房,方庄当时还有一栋楼拿出来卖给个人,因此才有了30%的个人成交量。“不言而喻,当时能买起商品房的个人都是有钱人。那也只是在展会现场看着灯箱,选下楼层就定房子了,根本没有沙盘和看房班车。”
北漂限购族连逛三年房展:
房子们从三环退到六环
早在2011年就开始逛房展的徐岩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五年了,由于“限购令”的存在,他不得不将买房的计划从两年前推迟到现在。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今年的房展会上,他除了获得一大堆宣传单和垃圾短信之外,没有任何收获。
“2011年房展会的时候,我看到还有很多北京市的楼盘在出售,虽然三环的房子不多,但四环、五环内的都有,有的还是现房,但现在几乎没有五环内的房子开盘了,几乎都是顺义、房山等六环外的”。
面对市场的变奏,徐岩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参加房展会时的情景,“那时候市场人气并不旺,开发商为了做楼盘推介,特意请来了外国的美女模特,身穿比基尼吸引观众眼球,虽然有些低俗,但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岩告诉记者,现在的房展会办的越来越大,卖房的也越来越多,但感觉离自己的希望却越来越远了。“展会上没有多少合适的房子开盘,有的也是城市边缘的,不仅没有优惠,参展商的态度也不热情,好多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预售价格都不透露,只说让你登记联系方式,到时候再联系。”
更令徐岩郁闷的是,除了正规的参展位之外,每年的展会中都会有大批游荡在展会里的非正规展商,这些人都是来北京周边楼盘或沿海城市楼盘的宣传员,没有正规摊位,只是拿着一堆海报,对人生拉硬拽,不给他们留个联系方式不罢休。
“今年是第三年逛房展了,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了,一是逛起来越来越累,二是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徐岩跟记者抱怨说,“逛房展曾一度是我坚定买房的动力,但现在希望慢慢变成失望,二手房买卖又加了税,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北漂一族还能不能买到房子。”
打算“退市”的小房奴:
房展会真没什么正经房子
“房子非买不可吗?”走出房展会的李炎忽然闪过这个念头,看着手中收集的一大摞资料,她终于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箱。
2003年,李炎第一次动了心思要买房。那时她刚上大学,买房的原因甚至有些荒唐:城南那座著名的社区没日没夜地围着她居住的宿舍楼施工,吵得她天天睡不好觉。等她跑到售楼处理论时,销售小姐笑着说:“施工问题您可以找环保部门投诉,但我们这么赶进度,是为了业主能早点住上房子,其实您也应该考虑下买房。”4800元的均价,对于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李炎却动了心:如果能买一套房,至少可以租给同学住。但最终,她没有得到父母的资助,尚未工作的她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只能与房子擦身而过。“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2007年,走出校园的李炎再一次考虑买房。这一年,京城房价的攀升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房价飙升3倍。同事每天都在讨论房子,一天一个价的房子让她坐立难安。但对于她这个刚工作的小白领,即使能从父母那拿到二老辛苦几十年攒下来的钱付首付,房贷却会将她拴在这份刚找到的工作上。
2008年,房价忽然开始下降,怀揣购房梦的李炎终于坚定了买房的信心,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4万亿投资刺激让房地产资金集中入市,也让全国地王频出,就在犹豫间,2008年转瞬即过,而北京城四区1.8万/平方米的均价则成了暴风雨前的最后平静。
2009年,“国四条”出台,这份旨在抑制二手房过热的政策却推高了“满五年唯一住房价格”的上涨。2010年,更严厉的“国十条”让李炎看到了买房的希望,但楼市的观望情绪,却丝毫没有影响高高在上的房价。
一晃就到了2012年底,李炎跟男友说,不管多贵也得买房,绝不租房。但2013年准备出手的她再一次面临20%的二手房交易税。于是,李炎把希望放在了新房上。不过,从房展会归来的李炎很失望,因为六环内几乎没有在售项目,六环外地铁边的房子尚未开盘,价格未定。“房展会真没什么正经房子,还不如之前去开发商那里看的盘好。”走出场馆,她却接到了此前看中的楼盘销售的电话,相中的那套房子因为价格超过周边均价没有拿到预售许可证。“看来又买不成房了。”李炎无奈地说,“我也折腾累了,还是租房吧。”
楼市广告语的变迁
“这里没有沙尘暴、这里没有雾霾天,这里只有艳阳天”!这是今年房展会上,一个云南大理洱海的开发商打出的宣传语。虽说算不上现场最具眼球冲击力的广告,但却说到了北京人的心坎里。
2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从低谷到高潮,从刺激到调控,楼市广告语的演变,无疑是这市场变化的前奏,是文化变迁的缩影。
20年前,真正的商品房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百姓谈起房子,无非就是“一室”或是“两室”的区别,楼市广告更是无从谈起。
15年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上正轨,楼市广告出现了,但只有在纸质媒体上才能偶尔看到边栏或中缝上的只言片语。那时候的房产广告,“独立产权”算是最大的噱头。
10年前,楼市广告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纸媒经常出现半版乃至整版的楼盘广告。“绝版地块无可复制”、“城市核心圈”、“无限升值空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城市,安家立业、财富增值无疑是人们买房最大的愿望。
5年前,不管是京沪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楼市已经成为人们讨论最热门的话题,而此时,楼盘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扩张,“加州小镇”、“水岸官邸”、“普罗旺斯[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东方威尼斯”等广告语红极一时。
今天,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远离雾霾与风沙成为广告噱头便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已经学会拿“PM2.5”做文章,“PM2.550,超高负氧离子,纯净天然氧吧”已经成为时髦。
北京房展悖论:除了北京哪儿的房都可能买到
北京春季房展会昨天落幕。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天人流达189295人次。不过,这小20万专程“路过”北京房展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在这里你能买到全世界的房子,但是北京的除外。是的,在北京的房展会上,北京楼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这是北京房展的第20个年头,资深媒体人毛序国感言:“20年前,房展会不如今日的门庭若市,但现场成交率是100%。如今,房展变成了"万国博览会",变成了为赚钱"火拼"客户的竞技场。”
房展会第20年调控检验场
在国贸驻扎了20年后,今年,北京房展会移师到了北京展览馆。今年的展会尤其引人关注,不仅因为展会的面积大了,更主要的是,它恰好赶在楼市新政细则落地后举行。
作为楼盘推广的一种手段,房展会自诞生之时就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当房地产“不景气”时,它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当房地产有“虚火”时,它就会被其他推广方式代替。于是,房展会与房地产行业的兴衰始终紧紧地绑在一起。北京嘉华四季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洪江坦言,以往的很多届北京春季房展都紧跟在楼市调控后,已经成为体现调控效果的第一个“检验场”。
进入2013年,北京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楼市调控,这里也成为全国执行政策最为严格的城市。摆在买房人面前的,又是一个“要不要出手”的难题。过去十年,不少买房人抱怨:“因为听信"砖家"的观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买房时机,更过分的是这些"砖家"一边唱衰房价,一边出手买房。”
有了经验教训的买房人不愿再掩耳盗铃。无论是偏远的售楼处,还是不再单一卖房的房展会,都想在身临其境后,自己判断楼市走向。纠结、博弈、火拼、放弃……房展会上,从来就不缺故事。
当然,决定房展会兴衰的,也绝不单纯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也包括了房展会本身功能的适应性。房展会是否已失去了生存价值,是否正在被北京开发商和消费者遗弃?一时间,我们似乎也不能草率给出结论。
唯一能确定的是,这20年,房展会就像是激烈与沉默交织的一部长剧,演出了北京楼市跌宕起伏的剧情。
全世界都来赚中国人的钱
“黄怒波在冰岛买个地那么困难,冰岛项目居然还来房展会。”今年房展会的海外馆赚足了眼球,从传统的美国、加拿大、澳洲,再到葡萄牙、西班牙、新加坡,就连塞浦路斯也来凑热闹。不大的海外馆里,却悬挂着近20个国家的国旗,让人不禁感叹,全世界的房产商都瞄准了中国人的钱袋。
在美国投资展台前,两名外籍投资经理热情地将记者围住,一人给记者讲解细节,一人从电脑中调出表格协助计算预期收益。就连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都成了他们推荐房子的理由。“你看过《北京遇上西雅图》没有,奥兰多一点也不逊色。”在塞浦路斯项目展台,投资经理告诉记者,花30万欧元就可以买到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并且可以获得全家欧盟永久居留权。
“我很想知道,中国人是不是还愿意去海外买房。”泰山国际投资公司的一位分析师反过来采访起记者来。他说,除了移民投资需求,他们最看重的还是那些中国“富豪们”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据了解,本届房展会参展的国内外项目有500多个,国际项目就多达300个。就在前不久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著名的地产“大炮”任志强表示,中国人去年买美国房花了90亿美元。但除了像小潘(指SOHO中国董事长)这种最有钱的少数人,大部分人到国外买不起房。
海南楼盘组团打“9折”
与海外楼盘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度假类的外埠项目显得很冷落。
“小妹,都是投资买房,看看海边的吧,为什么一定要买海外的呢?”海外馆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一手攥着项目宣传单,一手去拽一位女士的胳膊,追赶着发问。
除了上演半路截人的场景外,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则组团来北京房展会上卖房。以海南万宁为例,开发商们把各个项目的优惠折扣集中在一张硕大的海报上挂出来,甚至还打出最低“9折”的劲爆优惠,不过,依旧少有买房人问津。
事实上,海南楼市从去年起就一直萎靡不振,更有新房供应量需消化10年的说法。海口一个项目销售员在展会上声明:海口房价始终很平稳,目前在售楼盘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是海口市内的平均成交价。不过新城的期房可能风险更大些,虽然新城一些大型项目打着上千亩规模的造城计划,但是否有实力全部建起来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投资公司“半价买房”的噱头
“半价买房”算是本届房展会上最花哨的噱头。难见大幅度折扣楼盘的买房人,看到“半价买房”的海报,都不由得驻足片刻。
真的能用半价买到房子?安信普华理财师对“半价买房”的解释是:“假设你计划全款300万买套房,可选择首付100万,其余200万做按揭贷款,而按照以等额本息方式贷款20年,月供不到15000元。同时,把你手中的200万余款投资到安信普华,每月可固定收益2万元,每月除去还贷还纯赚5000元,20年的盈余就达120万元,近乎于半价买房了!”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春季房展上,出现了安信普华、友信等多家投资公司,都打着“年化收益率达12%”的承诺,吸引人们加入到这种P2P的理财模式中。每位理财推销员都拍着胸脯保证有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律师事务所作证,然而有过放高利贷经历的徐先生却极为谨慎,“无论收益多丰厚,对方支付的利息实际只是投资者本金的一小部分。投资周期越长,本金风险就越高。”徐先生说,一旦对方资金断裂或跑路,就是“鸡飞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