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基础也在农村。
福清阳下街道溪头村,曾经是福清最穷的村庄之一。20余年的激情创业后,这里纵身一跃成为“海西第一村”。凭借“侨领”林文镜先生的号召力,依托洪宽工业村的产业支撑,该村成功走出了一条工农互助发展路子。
核心提示:
溪头村上演的种种变化,正不断向世人描绘着一幅城乡一体化样板新蓝图。
福清溪头:城乡一体化的样板
78岁的林洪良,是个地地道道的“溪头人”。
每天起床后,老人都会去村里的篮球场,和“哥们”打个把小时的篮球。然后,沿着小河边的“绿道”漫步回家。走在绿荫下,林洪良常会想起20年前的事情。那时,村里没路灯,没什么洋楼,也没有多少企业,自己的生活更没有这般悠闲。
如今,这里的“城市”让人向往,这里的“农村”让人留恋。这就是溪头村一直在致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个外来工的融入
相比林洪良,包立新是一名新“溪头人”。
包立新老家在安徽池州。1994年,他只身一人来到福清溪头打工,干的是工程预算和工程管理类的工作。6年后,他的户口从老家迁至溪头。
如今,包立新已是一个真正的溪头人。在这里,他买了房子,妻子、女儿也在自己身边。要是去公园散步或打球,“80%的人都与我相识”,包立新有些自豪。
最令他开心的是,女儿现在福清最好的高中读书,学习成绩不错。“当年刚转学时,没想到会这么顺利。”包立新现在还有些感怀。2000年,包立新妻子和女儿一起过来,女儿刚读小学3年级,从老家转学到了洪宽小学。现在,包立新妻子在村里的一家电子厂上班。
像包立新一样,村里怀揣着梦想的外乡人还有很多。据了解,溪头村本村仅有2000多人,流动人口则达到5000多人。
“在教育方面,不管哪里的孩子,我们都一视同仁,实现同等化。”洪宽小学教导主任张金炎介绍,洪宽小学有1110人,外来子弟为720人。本村的外地的孩子一样照顾,帮外来子弟的父母解了后顾之忧。像学校推出的外来学生安全午餐工程,考虑到他们的父母忙于打工,没法照料孩子,学校在中午就餐后,会派专门的老师对孩子们进行辅导看管。张金炎说,学生只需要出8元钱,不够的由政府、洪宽工业村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