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的变奏,徐岩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参加房展会时的情景,“那时候市场人气并不旺,开发商为了做楼盘推介,特意请来了外国的美女模特,身穿比基尼吸引观众眼球,虽然有些低俗,但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岩告诉记者,现在的房展会办的越来越大,卖房的也越来越多,但感觉离自己的希望却越来越远了。“展会上没有多少合适的房子开盘,有的也是城市边缘的,不仅没有优惠,参展商的态度也不热情,好多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预售价格都不透露,只说让你登记联系方式,到时候再联系。”
更令徐岩郁闷的是,除了正规的参展位之外,每年的展会中都会有大批游荡在展会里的非正规展商,这些人都是来北京周边楼盘或沿海城市楼盘的宣传员,没有正规摊位,只是拿着一堆海报,对人生拉硬拽,不给他们留个联系方式不罢休。
“今年是第三年逛房展了,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了,一是逛起来越来越累,二是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徐岩跟记者抱怨说,“逛房展曾一度是我坚定买房的动力,但现在希望慢慢变成失望,二手房买卖又加了税,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北漂一族还能不能买到房子。”
晨报记者孙春祥
打算“退市”的小房奴:
房展会真没什么正经房子
“房子非买不可吗?”走出房展会的李炎忽然闪过这个念头,看着手中收集的一大摞资料,她终于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箱。
2003年,李炎第一次动了心思要买房。那时她刚上大学,买房的原因甚至有些荒唐:城南那座著名的社区没日没夜地围着她居住的宿舍楼施工,吵得她天天睡不好觉。等她跑到售楼处理论时,销售小姐笑着说:“施工问题您可以找环保部门投诉,但我们这么赶进度,是为了业主能早点住上房子,其实您也应该考虑下买房。”4800元的均价,对于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李炎却动了心:如果能买一套房,至少可以租给同学住。但最终,她没有得到父母的资助,尚未工作的她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只能与房子擦身而过。“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2007年,走出校园的李炎再一次考虑买房。这一年,京城房价的攀升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房价飙升3倍。同事每天都在讨论房子,一天一个价的房子让她坐立难安。但对于她这个刚工作的小白领,即使能从父母那拿到二老辛苦几十年攒下来的钱付首付,房贷却会将她拴在这份刚找到的工作上。
2008年,房价忽然开始下降,怀揣购房梦的李炎终于坚定了买房的信心,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4万亿投资刺激让房地产资金集中入市,也让全国地王频出,就在犹豫间,2008年转瞬即过,而北京城四区1.8万/平方米的均价则成了暴风雨前的最后平静。
2009年,“国四条”出台,这份旨在抑制二手房过热的政策却推高了“满五年唯一住房价格”的上涨。2010年,更严厉的“国十条”让李炎看到了买房的希望,但楼市的观望情绪,却丝毫没有影响高高在上的房价。
一晃就到了2012年底,李炎跟男友说,不管多贵也得买房,绝不租房。但2013年准备出手的她再一次面临20%的二手房交易税。于是,李炎把希望放在了新房上。不过,从房展会归来的李炎很失望,因为六环内几乎没有在售项目,六环外地铁边的房子尚未开盘,价格未定。“房展会真没什么正经房子,还不如之前去开发商那里看的盘好。”走出场馆,她却接到了此前看中的楼盘销售的电话,相中的那套房子因为价格超过周边均价没有拿到预售许可证。“看来又买不成房了。”李炎无奈地说,“我也折腾累了,还是租房吧。”
晨报记者韩元佳
楼市广告语的变迁
“这里没有沙尘暴、这里没有雾霾天,这里只有艳阳天”!这是今年房展会上,一个云南大理洱海的开发商打出的宣传语。虽说算不上现场最具眼球冲击力的广告,但却说到了北京人的心坎里。
2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从低谷到高潮,从刺激到调控,楼市广告语的演变,无疑是这市场变化的前奏,是文化变迁的缩影。
20年前,真正的商品房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百姓谈起房子,无非就是“一室”或是“两室”的区别,楼市广告更是无从谈起。
15年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上正轨,楼市广告出现了,但只有在纸质媒体上才能偶尔看到边栏或中缝上的只言片语。那时候的房产广告,“独立产权”算是最大的噱头。
10年前,楼市广告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纸媒经常出现半版乃至整版的楼盘广告。“绝版地块无可复制”、“城市核心圈”、“无限升值空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城市,安家立业、财富增值无疑是人们买房最大的愿望。
5年前,不管是京沪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楼市已经成为人们讨论最热门的话题,而此时,楼盘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扩张,“加州小镇”、“水岸官邸”、“普罗旺斯[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东方威尼斯”等广告语红极一时。
今天,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远离雾霾与风沙成为广告噱头便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已经学会拿“PM2.5”做文章,“PM2.5﹤50,超高负氧离子,纯净天然氧吧”已经成为时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