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调控十年简史
【背景】
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刚需确实持续存在,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根本因素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中非户籍常住人口。
在股市低迷与投资渠道欠缺的情况下,买房防通胀、积累财富已经成为最保险的投资方式。尤其是权钱交易、灰色收入占居民收入过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房姐、房妹、房叔、房婶不绝于新闻,一个人拥有数十套房并不罕见。
近三年,土地出让所得每年稳定在2万亿-3万亿的规模,仅次于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收入……房价跌落会让地方政府收入锐减。
2009年至2011年底,保障房共开工2100多万套,其中以出租为主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各占20%和15%,棚户区改造占42%,以出售为主的经适房和限价房各占17%和6%。这哪里是保障房工程?
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五条”3月1日出台,按照规定,出售自有住房按转让所得20%计征个税。政策甫一出台即震动了全国的二手房市场,名下有两套住房的夫妇纷纷办理离婚手续以规避新政,房产登记中心亦人头涌动,加急过户,避免被征税。在上海,过户排队的号码甚至被叫卖到5000元。
这是2013年为了抑制房地产升温出台的新措施,缘起一线城市房价恢复上涨,并且幅度惊人。北京部分小区的二手房价增幅甚至到了20%。之前,业界有预期会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以抑制房价,但加码之重,却是始料未及。
然而,政府调控房价的努力并未得到公众的认可,如此猛烈的财税政策,让人担忧新增的税赋会转嫁给购房者,不仅不会平抑房价,还将拉升房价。就算抑制了房价,彩票匾种贫手房的交易,让刚需购房者转向租房,租房成本将不得不上升。过去的几年内,几轮房地产调控,房租跟随其后水涨船高,抬高了京沪等地的进入门槛,加重了城市白领的生活压力,消费降级现象随后可见。
实际上,尽管公众对高企的房价批评之声甚多,但政府应对此呼声出台的调控政策却也越来越不欢迎,为什么会如此?这需要我们检视过去十年的房产调控政策。
十年四轮调控
从增长走势来看,房价在2004年进入快速增长通道,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根据调控政策的手段与方向来划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热期(2002年到2004年底)。早在2002年,国家九部委就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17号文),从土地供应、金融信贷、住房结构等方面强调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4年被称为房地产的政策年,在土地转让的方式、开发商资质、贷款条件、货币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以规范市场、控制房价。
这一阶段的房地产调控更多是宏观经济调控,使用的调控手段主要是从供给上控制投资、土地供应等。虽然是地产调控,但没有跳出宏观调控的范畴。房价也一路摸高,全国房价增幅高峰时超过10%。
第二阶段:结构性调控组合期(2005年初到2008年初)。2005年初,高房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调控加码,手段也转向结构性调控,在抑投资过热的同时,提出“稳房价”的新目标,“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和“十五条”继出台,重点打击囤地行为、改善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结构(如70%、90平方米)、提高首付比例、推出税收调控手段,改善供给结构的同时开始调整商品房投资性需求等。
但诸多“调控房价”的“房地产新政”推出之后,房价依旧高烧不退。在这一时段,房价的调控政策还呈现顺周期操作的特点,实际效果加剧了房价周期的波动幅度,在2006、2007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一边调控一边涨价”,调控政策越猛烈、严厉,房价涨得就越凶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