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本报头版头条以《20%公租房将面向农民工》为题,报道了今年我省将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给予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农民工的居住现状如何?农民工对公租房有什么期待和建议?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农民工租住的“家”,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我在成都定居的愿望有望实现了!”2月18日下午,在成都双流兴隆镇罗家店村,记者见到来自重庆的农民工宋亮时,他激动地说。
宋亮目前在中国水电七局红星路南延线项目部做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今天上午,朋友告诉他“今年20%公租房将面向农民工”时,他还不太敢相信。记者来到工地与其他工友聊起公租房时,宋亮凑过来打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现状
一家人同住集体宿舍
宋亮为何对公租房如此敏感?
去年7月20日,宋亮来到工地上班。上班、吃饭、睡觉,偶尔去市区逛逛,“生活围着工作转”几乎成为了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对于现在租住的这个“家”,宋亮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一个由卷帘门当大门的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两张床,一个简易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台电脑,这就是宋亮的“家”的全部。“我们一般都是两个人合租的,房租由工地补贴,省了不少钱。”
宋亮的“家”在工地算是好的。在工地一旁的临时工棚内,记者见到了从达州来打工的陶德祥一家。陶德祥跟随儿子来成都打工,加上儿媳和孙子,一家四口人目前都住在工地上。陶德祥和工友住在一楼一间10多平方米的宿舍,小小的房间内挤满了四张上下铺,“不要看我们这个房间小,人多的时候能挤8个人呢。”儿子儿媳则住在二楼。
陶德祥说,一家子人住集体宿舍,这里“家”的味道,就是用一台DVD打发晚上的生活,有个电暖气让大家聚在一起烤烤火。“出门在外,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了,哪里还讲究嘛。”陶德祥的言语里没有埋怨。
期待
我想在城市有个家
但儿媳覃冬梅还是希望在成都有个家。“听说在成都住,一个月物管费都要好几百,我们哪住得起?”听到儿媳的想法,陶德祥紧张起来。
陶德祥算了一笔账:自己、儿子、儿媳每月的收入分别为3000元、3500元和2800元,一家人每月收入共计9300元。“别看现在收入这么高,但我们这个活路,不是个个月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