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多高都有人买,造多少房子都能卖出去,难道传统经济学中的经典供需理论不适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是这样,未来呢?预计十年后,中国将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等一线城市人口将开始负增长,再考虑到中国特有的“421”家庭结构,届时大城市中许多年轻人家庭将拥有多套房,到时我们还会缺房吗?中国房地产市场会不会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呢?我想,不是需求理论有问题,是我们高估了并且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住房需求。
再看一些世界通行的房地产风险预警指标,如购房负担比、房价收入比、房租收益率,我们可能就更困惑了。初步测算,购房负担比(月供占家庭月收入比),在一线城市已远远超过40%的警戒线,其中北京人的购房负担比高达80%以上;房价收入比(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全国平均超过10,北京等一线城市超过20,而世界公认的合理比例是6以内;房租收益率(房屋出租年收入与该房屋总价比)在一般城市低于3%,在北京低于2%,收益率不但远低于一般投资的收益率,竟然低于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息,也就是说买一套房子出租不如把买房子的钱存银行生利息。难道世界通行的预警指标都错了?中国真的有自己的独特性?目前,中国的银行信贷至少70%投在房地产上,钢铁行业的产能60%用在了房地产上,环顾四周,不管从经济周期来看,还是从经济规律来看,有哪个国家依靠这样的房地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崛起呢?
“无知者无畏”,难道这才是描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我们能不能稍微放慢脚步,对中国房地产的上述问题好好思考一下呢?
(陈金保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