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套房,我真的需要一套房,”广东珠海市民小宾喃喃地说。
小宾2011年毕业,目前在珠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每月收入5000元。小宾的女朋友收入和他差不多,两人即将在年底结婚。“我俩是标准的刚需,一定要买房。”
事实上,小宾目前的居住条件并不差。他和女友在珠海市中心租住的房子是两房一厅,有80多平方米,家电、家具全齐,小宾从住处步行去单位仅需5分钟。这套房的月租金2000元,对小宾与他女友来说压力并不算大。
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常态化,曾经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逐渐消退。“刚性需求”逐渐成为楼市需求的主力,“刚需”一词经媒体传播,曝光度与日俱增。每当小宾浏览房地产新闻时,“刚需”几乎是最常见的字眼。在随处可见的房地产广告中,“刚需”成为最常见的宣传手段,围绕这个名词施加了大量的心理暗示。
饱受“住房历来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土地供应越来越少、未来房价一定越来越高”、“房奴的幸福指数很高”、“多地出现排队购房、日光盘再现”等信息的“轰炸”,小宾下定决心:一定要买一套房。他说:“"刚需"意味着每个家庭需要一套房,肯定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才舒服。”
小宾难以负担珠海市中心区逾万元的房价,于是将目光投向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金湾区,那里的房价每平方米9000多元。他看中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住房,总价80多万元,这意味着要拿出20多万元的首付。仅工作了一年的小宾积蓄有限,在农村的父母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援,但他还是决定把房子订下来。开发商允许他在一年内分期支付首付款。小宾在花完他和女友的全部积蓄后,每个月还需要支付1万多元的首付分期款。
自从买了房,小宾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必须想尽各种办法省吃俭用。未来首付款付清后,他和女友每月还要为银行的按揭贷款支付近5000元。此外,住进新买的这套房后,他每天要早起1个小时,从城郊赶往市中心的单位上班。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宾对于“刚需”的理解以及对房价“只涨不跌”的判断。
然而,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刚需”逻辑并非无懈可击。“没有购买力的需求就不是需求,"刚需"提法是对公众的误导。”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曾在公开场合如是说。在李庆云看来,有效需求指有购买能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目前开发商口中的相当一部分“刚性需求”不是有效需求。“刚需”逻辑将住房的投资属性隐去,把购买商品房视为解决居住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