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认为是观察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今后中国经济走向进行决策的一个关键窗口,举世瞩目。社会各界关注的首要关注点大多放在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上,而我们认为,要准确把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的参数,必须注意一个核心关键词: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压轴关键词,可以说囊括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在内的全部命题。
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潜力所在。在现阶段,城镇化就是解放生产力、城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央明确:中国的城镇化,要围绕提高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按照“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定调,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旧城区的科学改造,二是科学规划打造新的城区——总体说来就是“造城”。并且从促进就业、提振周边以及保持生态等方面来看,打造新城区的综合效益要明显优于改造旧城区。但并不是说两者只能取一个,事实上这两者应该是一为主、一为辅,即以新城区打造为主、以旧城区改造为辅。
关于如何通过“造城”推动城镇化,我们在《未来十年“掘金路”系列》的第一篇中曾专门阐述过“文化旅游综合体”这种“后工业化时代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总体上说,我国此前的城镇化道路,确切地说其实是“城市效率优先”原则下的城市化。主要思路是重点发展东部大城市,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宏观条件下,这些城市能够创造最大的价值,效益和回报也最为明显。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的“城镇化”主要发生在京沪穗深等一线大城市,这些城市后来都成为了拥有千万级别以上人口的“巨无霸”,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以及备受诟病的地价、房价畸形暴涨。
与此相比,“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思路则有些“反其道而行”。它不再沿袭“城市效率优先”的传统原则去打造新的“巨无霸”,而是秉持一种“愉悦生活”的观念,着力营造一个生态、人文、经济、生活等各个要素均衡配置,大多数人买得起房子、并能在此享受舒适生活的“轻城市”。具体特点有三:
第一,不再是“中心城市中心开花”,而是选择在交通便利、风景宜人、距离核心城市不太远的区域作为“造城”的基地,政府指导、商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重视原有生态保护,以优异的生态环境带动核心产业、以核心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最终形成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赢,立足于稀缺自然资源的生态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