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进数量到关注品质,从讲究套内设计到优化居住环境。今年4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提倡建设让不同阶层人群在同一小区混合居住的新型保障房居住环境,鼓励邻里互助式管理服务。如今,“和谐人居”正成为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全新理念。
和谐小区居民笑
见龙亭小区是泉州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见小区道路两边照明电线杆上的宣传画上既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商品广告,而是一些孩子的头像。向路过的小学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上面这些人物,全是小区配套学校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也要好好读书,争取下次轮到我的头像挂在上面,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对记者说。
散步慢道绿树掩映,贯穿之中的小河潺潺流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处处可见镌刻有“家”、“和”等文字的石头景观,浓郁的文化气息充裕整个小区。一栋栋具有闽南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各具特色。中心广场里,孩子们玩耍嬉闹,老人们唠嗑聊天。
作为泉州中心市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政府保障职能的民生性项目,这个小区占地370亩,总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投资逾10亿元,设计居住总户数3822户。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调研员刘申榕介绍,小区以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水系为坐标轴,充分利用即有的水景资源,将贯穿小区的两条排洪水系融入小区的规划设计,自然形成四大区域,各区域功能明确、相互独立,整体上又形成一个与水相融的居住特区。特别是小区规划了保障性住房、安置房、普通商品房等项目,把小区建设成为混合型住宅小区。
与此同时,小区充分利用既有的郑成功焚青衣处纪念碑等历史遗迹,还将传统南音和现代石雕融入其间,利用小区内原有的自然水系,构建小桥流水的休闲景观和形成环状的小区绿道。小区设施也尽可能采用绿色节能:路灯、楼栋牌利用太阳能发光,公共建筑和廉租房采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市政道路照明采用光伏发电,达到了绿色景观与绿色建筑的协调一致。
此外,小区合理布局学校、医疗点、超市、健身设施、公交站点,这些完善的配套为小区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而破墙建绿的开放格局让小区外的居民同样能够共享这些公用设施。
从2008年初开始,泉州一批批中低收入居民陆续入住,如今,这里已基本住满居户。
正在散步的小区住户黄玉荣高兴地说:“我们这个小区比很多商品房小区品质还高,大家都觉得很满意,也住得很舒适。”
黄玉荣带记者来到他的家参观,只见家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我是拆迁户。原来,大家都不愿意拆迁,看到小区设计后,大家悬着的心都才放下,现在越住越舒畅。”他说,“虽说是保障房,但也掺杂着商品房住户,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家庭混居,不会有人觉得这里是‘贫民窟’。”
聊天拉家常,黄玉荣总绕着小区的“宜居”谈。他说,小区最让大家满意的是“花园式”的环境,中心绿地空间达43亩,满眼望去都是绿色。小区配套好,有公交始末站,临近高铁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小区里还有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室内健身场所,居民平时活动有了好去处。周边便民服务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应有尽有。更让人称道是,停车设施很完备,地下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库、临时停车位齐全,比大多商品房小区宽松,不愁停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