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中国将有300多座超高层竣工
“从高层建筑排行榜来看,前十位的世界高楼里面中国占有五座,可以说很明显中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高层建筑热点地区。”作为学术主持人,深圳大学教授覃力在日前“向城市致敬———新世纪摩天楼的设计实践”第14届大师论坛开始时便介绍:未来3年,中国将要竣工的超高层有300多座,未来的3~5年之内,中国超高层建筑的总体数量可能要达到将近1000座,将是美国现在所拥有的超高层建筑数量的4~5倍。
然而,建筑不该一味求高,受邀演讲的几位世界级建筑师都强调城市不该陷入“高度竞赛”,摩天大楼应更多考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内外功能的协调性等。
深圳高层建筑很多,但缺个性
[汤姆·梅恩]
记者:你认为未来超高层的趋势是怎样的?你最关注的是哪个方面?
汤姆·梅恩(莫非西斯建筑师事务所创办人,2005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将来的摩天楼不是一个从平面的形状拉起来的立方体,会加入很多东西。我最为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超高层不是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空间,而是由不同元素构成的,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可以连接和扩展的“立体的都市”。
记者:曾经有一个把超高层做得更为极致的想法,就是把高度继续扩张,里面的业态继续丰富,一个人可以一辈子生活在里面的“垂直城市”,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理念?
汤姆·梅恩: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但是我本身是学都市设计出身,我们所说的“邻里”,不只是这里有个面包店、有个学校、有个商店就可以称之为邻里,必须要对这个地方认同,也必须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有个尺度的概念,比如说,我在这里长大,小学中学都在这里读,可以步行着去办公室、去学校,超过这个范围就不是邻里,我的概念里更类似于古时候的村落。在邻里的范畴内,大家互相认识,也有认同感。
记者:深圳只是一个31岁的城市,如何看待这里超高层建筑林立的现状?
汤姆·梅恩:一个理想的都市对我来说是有个性的、多样性的,甚至有些杂乱无章的。深圳对我来说有些冷漠,看起来绿化带很好看,但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并不适合行人的尺度。这是一个很新的城市,从哪个角度看都差不多。
你们都不在深圳出生,也许你们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会认同这里。台北和韩国的很多城市都面目相像,我经常来往于这些城市,早上起床之后,会一下子想不起来自己在哪里,因为连房间里的桌子、凳子都长得很像。深圳现在高层建筑也很多,但是也同样会分不清在哪里,因为也没有太多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