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信和在一线城市都鲜有涉足,尤其是至今尚未越过长江以北半步,在北方市场几乎无人知晓。而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即便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中,信和也仅集中在华南、西南等区域布点,多分布在成都、重庆、漳州、广州、厦门、福州和深圳等城市,并多以住宅为主。
2011年之前,包括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在内的信和高层也曾屡次对外释放将在内地有所扩张的信号,甚至表示将斥资200亿元在内地拿地,但在去年长实、和黄、九龙仓等香港房企纷纷选择入市抄底的时候,但信和集团却始终未见有大动作。
事实上,自2007年豪掷83亿元拿下成都、重庆两幅地王后,信和集团再也未能在内地土地市场上有任何作为。
更为关键的是,信和2007年及更早以前在内地所获的项目,开发进程却一直非常缓慢。根据去年公司年报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公司283万平方米的内地土储中,有近272万平方米的土储尚未完全开发,占比高达96%。信和官方网站仅用寥寥数字称这些物业“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都、重庆的主要物业发展项目将于未来数年分阶段完成。这也导致信和集团的绝大多数业绩来源要一直依赖于香港物业,而内地物业何时能为公司带来收益回报,信和方面并未透露具体时间表。
“不过开发步伐太拖沓,信和显然已经错失了内地楼市黄金时期的众多机会。”而香港财经人士也指出,其实,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信和集团一贯以大手笔的“地王”策略著称,“地皮天王”的称号多源于此。而以高价“地王”拉高信和置业旗下项目的存货估值,是信和集团过去惯用的财技之一。
以成都地王为例,2007年拿获该项目后,信和原本在成都金牛区与中海地产合作的项目估值迅速增加。时代周报翻阅信和往年财报发现,信和置业物业重估收益一度占到整体收益的50%左右。
不过在市道低迷之下,这种以地王带动周边物业存货估值的策略却不能继续奏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2010年内地地产市场数轮深度调整下,信和集团屡屡被豪宅“地王”项目的存货跌价所“套牢”。以去年12月底数据为例,信和地产销售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下降43%和21%至39.6亿元和1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