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恒地产品牌危机 南京项目遭部分业主割肉抛售

house.fjsen.com        2012-08-24 09:39       查道坤、关赟斐、杨羚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我来说两句

事实上,一直以来,仁恒置地非常看重自身的品牌。仁恒置地2011年年报显示,面对不利的市场局面,基于仁恒置地产品在过去19年建立起来的影响力,集团全年营收取得了增长。

仁恒置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钟声坚也曾表示,在中国未来商品住宅市场上,自住需求会是主导力量,届时,能否把握目标客户的居住需求,是否拥有品牌影响力,将是决定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在这两方面,仁恒置地的优势明显,如今仁恒置地已经拥有各类住宅产品的成功开发经验,团队的产品研发实力、品质管理能力等方面,也得到消费者及业内人士的赞赏,这将是仁恒置地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仁恒置地从备受业界推崇,到如今因为一系列的问题而引发品牌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对此,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薛迥文指出,对于仁恒置地这样的企业而言,品质是核心竞争力。仁恒置地以往的营销方式主要是口碑式营销,所以当品牌价值受到上述事件的影响后,同时这种影响又一旦扩散和激化,将会对公司以后的项目销售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薛迥文坦言,仁恒置地的问题要比当年的绿城严重。当年绿城虽面临资金问题,但绿城由于固守品质,因此绿城的品牌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融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出手收购绿城在上海的项目。但仁恒置地不同,它的问题直接指向公司赖以生存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因此今后可能将会面临比绿城更为艰难的局面,一旦企业出现问题,连与其他企业进行商谈收购合作的机会都不大。

上海中原地产咨询研究总监宋会雍指出,目前仁恒置地需要通过彻查公司其他项目中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事后补救,尽快阻止品牌负面效应的扩散。如果公司在中短期内还有项目依旧曝出物业服务或质量问题,就会对公司今后项目的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使仁恒置地处于不利地位。

对策

地产企业的品牌战略

仁恒置地的品牌危机,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缩影。不仅是仁恒置地,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房地产公司,也曾因为质量问题、服务管理问题被业主诟病,进而造成品牌影响力的下滑。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经理刘渊说,当前,人们对于楼盘的要求,已从房屋的增值,转移到对产品本身品质的高要求上,购房者更多关注房屋的居住功能,注重小区的物业管理、绿化率、配套、房屋质量等要素。这使得过去看上去只是瑕疵的问题,现在一下被放大,进而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一系列危机。

同时,由于楼市调控的常态化,开发商将面对的是一群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挑剔”、“苛刻”的客户,一旦所提供的服务无法达到他们的心理标准,那么企业的品牌价值自然会受到影响。

上海同策咨询机构研究总监张宏伟则指出,除了质量等因素外,开发商还极易因营销宣传上的过于夸大而影响到品牌的声誉,导致品牌受损,还容易因市场销售不佳而降低楼盘营销定位,影响企业品牌的口碑。从这方面来看,房地产企业需要把人力、物力和时间更多投入到购房者关注的各个层面,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确保良好的口碑。

但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提出,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开发商必须把对品牌的重视度,提高到企业战略层面。其他行业的企业一般会把品牌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每年投入大量专项资金进行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美誉度。而一些房地产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往往只是把品牌部门作为营销系统下的一个小部门,从营销费用中拿出相对少的金额用于品牌维护。然而,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这样的投入肯定是不够的。开发商必须重新调整对品牌的认识,包括设计企业的品牌战略,拿出大量经费用于品牌的专项投入,甚至需要聘请专业的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品牌策划和危机公关的应对预案。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的品牌价值屹立不倒。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