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厌恶的是高房价还是进入城市的门槛

house.fjsen.com        2012-08-07 09:31        来源:国房网        我来说两句

三、房价代表了城市收敛到的资源

为什么北京上海的一小套房子可以折抵中小城市的一套别墅?原因之一是房地产价格反映了资源聚集程度,房价背后代表的是它坐落位置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商业配套、学校医院、就业条件、发展机会、交通、电信……

中国目前的体制是农村资源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全国流向北京上海,更高一级的城市就意味着拥有更强的资源聚集度,坐落在更高一级城市的房子因此价格就更高。

就中国目前的体制而言,我们无意消除城乡、城市间的过度不平衡,快速的GDP、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反而正强化这种不平衡。北京与河北的差异就很经典地展现了这种极端不平衡,如果没有北京人、准北京人因为北京房价太高无奈光顾周边河北小城,那里的房子不过二三千元而已,而现在正向万元水准逼近。

记得李承鹏先生曾经撰写博客指出:在国民党时期除了南京还有重庆、延安、微山湖,现在中国很多领域只有北京!

四、房价与价格体制

到美国买茅台价格更低廉还没有假货、到香港购物加上旅游花费还更合算、中国的油价与国外相比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价格现实,没有人用同样的思维把房子也放进去进行比较,得出中国所有商品都有体制共性,而是更喜欢把房子问题单独出来,而实际上房子的价格形成机制与其他商品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它受体制的影响更大一些。

但是,全民更喜欢把体制污水、经济污水泼向房价,无视房价背后代表的体制、经济问题,把房价问题特殊化成为了中国经济谜一般的现象,房地产因此都被这个国家剔除了正常的经济领域,货币宽松时候提出要定向,鼓励消费并没有忘记同时打压房地产。

五、结论

1、就目前的价格条件来看,税收体制难以改变、政府垄断土地的体制难以改变,城乡差别难以改变、区域间的不平衡难以改变、超级城市的户口制度难处改变……假设上述问题恒定、城市化速度一定,那么进入城市的成本之一房价也会相应达到一定水准,这是调控难以有效的重要原因,唯有通过人逆向流动来规避高房价,可人们不愿意通过逆向流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逆向流动也不符合经济发展、市场的客观要求。

目前北京外地人子女入学的风波也属于相同性质的问题,如果大家选择会户籍所在地入学,入学问题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但是,更多的人就像不愿意选择逃离北广上规避高房价一样,而更愿意选择坚守北京抗争,希望取得与北京人相同的子女入学权力。

人们选择坚守更高级的城市符合市场资源自由流动的目的、符合人的选为选择规则、属于人们的基本权益,政府在实行快速的城市化经济政策中,解决这样的问题是责任。

2、房子、车子应该是人生职业生涯中期以后的消费,在中国已经被提前到职业生涯的前期,而且户口制度等解决不了的体制问题,也已经部分被转移到房子身上。

人们不去论述这样的消费是否合理,更愿意坚守这样的消费模式而坦然接受“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栽赃陷害,不愿意揭露房地产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产业,不可能是伤害人的动作发出者,就像刀不可能是杀人犯一样!

3、面对GDP和城市化的快速,代表城市化的房地产必然是热的,讨厌高房价的群体很少去批评城市化速度,甚至呵护城市化速度,反而集中火力批判代表城市化的房地产和高房价?城市化让房价批评者进城,并享受了城市化速度的好处,享受了部分不均衡的好处,但是房价成为了批评者进城的某种门槛,让他们纠结、无奈、伤感。

城市,对于它的新移民来说,房子就像是遇到一个非要结婚的女孩,她、她、她所要的嫁妆很贵重。

速度已经让我们停不下来,速度已经让我们没有能力关爱一下身心,房子就像是身体炎症时候在发烧。也许并非故意,政府是高房价的始作俑者,因为它设定了高房价的机制,机制不该高房价的问题就这样摆着难以解决,但民众并非完全无辜。

高房价是体制,体制不改变,大家对房价的感受、应对亦不变。政府与民众合力把房地产视为那个碰到孩子的桌子,疼了就共同拍打桌子、讥讽桌子,只是桌子还是桌子。

责任编辑:肖月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 一月
  • 一周

黄其森建议异地配建保障房,京千万以上住宅取消限购自住型商品房可退出。[详细]

  

他是胡润2009慈善榜·单年子榜的冠军,他缔造了中国地产的一个个神话。[详细]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18750194070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