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两原因拉升百城均价
中国某指数研究院研究人员认为,近期央行连续降息、降准,新增贷款明显增加,对首次置业及改善性需求均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在成交量的带动下,一方面,开发企业的市场预期好转,主动调高价格或取消折扣;另一方面,高端市场的走热也拉高了市场整体价位,使得7月百城价格再次上涨。
楼市调控政策博弈进入关键期
来源:西安晚报
7月23日,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30条新政。《意见》提出将“加大公积金政策对首次购房和保障房的支持力度,”计划“年底前发放10亿元至20亿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对住房公积金缴存者首次购房家庭给予公积金贷款支持。”此外,南京市政府“积极支持人才住房消费,入选"321"计划的人才,正常缴纳公积金的可优先享受公积金贷款;首次购买自住商品住房,视同南京户籍,并可按五年内个人所得税市以下留成部分给予购房补贴。”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刚一公布,便招致众多争议,人们怀疑南京市假借招纳人才之名,行“放松限购”之实,借道人才政策打开限购的缺口。
而南京市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南京市将人才购房明确列入《意见》,作为一项刺激消费的政策来实施。
“这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背道而驰的。”财经评论人庄志明认为:“住房财政补贴的目的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问责缺失致地方打擦边球
地方政府频出微调政策、变相放松房地产调控已经在芜湖、珠海等40余个城市陆续上演。南京市以引进“321”人才的方法变相松动房产调控,却收到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效果。“扬州、珠海等地发布微调政策,很快便被叫停,而南京市的政策不仅没有被叫停,而且切入的角度是引进人才,符合国家的人才政策。因此,南京市对这些人才购房进行补贴被叫停的概率比较小。”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常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南京市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又一种试探性政策,如果能顺利实施,不排除其他城市跟进效仿,采取类似政策来刺激房地产市场。
“地方政府敢于出台微调政策,与中央的调控政策相对抗,主要是缺乏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纠错机制。地方出台政策之后,最坏的结果是被中央政府叫停或者撤销,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看到相关直接负责人受到处分。”庄志明认为。
地方政府频频试探性地出台微调政策,一直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问责和惩罚,并不是缺乏相应的问责政策和机制。多年来,我国多次提出建立健全房地产考核问责机制,将房产调控目标纳入到地方的年度考核,但受到问责的地方却并不多。
市场调控预期加强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进入了频发期,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决定从7月下旬开始,派出8个督察组赴16省份,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察,重点是检查住房限购措施执行情况、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住房用地供应和管理情况、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