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其2002年半年报发现,原来罗顿在2002年上半年签署协议时只是支付了8640万元的土地款。
2001年和2002年,罗顿的净利润还停留在四五千万元的水平,对于这样一家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利润水平均不算大的公司来说,一个仅前期征地就需要两三亿投入的项目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罗顿“缺钱”似乎有迹可寻。就在买入这1800亩土地之后的8月27日(2002年),ST罗顿即将其持有的博鳌控股的17%的股权出售给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并因此获得1亿多的资金。
被市场热炒的土地
正是因为这1800亩土地的“无形资产”,业绩表现并不被称道的罗顿却在资本市场出尽风头。
一个经典的片段是在2010年年初,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多个一线城市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但借助“国际旅游岛”的东风,“海南板块”却在资本市场中异军突起,尤以房地产为甚。
相关统计显示,当年1月份开始,罗顿的股价一路飙升,阶段性涨幅竟然超过100%。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业绩表现原不被看好的ST罗顿此番表现,全靠其在博鳌的那1800亩地皮。
但就在2007年之前,罗顿的业绩十分惨淡,不仅作为其主营业务的酒店业绩不佳,其参与的一些地产项目、装饰工程项目也没有带来多大收益,因为连年亏损,上市名称原为“罗顿发展”被特别处理,相继沦为ST罗顿,*ST罗顿。
数据显示,2004年及2005年两年间,罗顿连续亏损,2006年和2007年稍有好转,2008年以及2009年的净利润却只有-4024万元和-3861万元。
尽管这块数年来尚无任何动作的土地被计入罗顿的公司资产,但从资产收益率方面来看,从2002年拿地至今,罗顿投入的逾2亿资金未能产生任何收益;而从罗顿这几年的净资产规模来看,这块土地的价值几乎都占据了1/4的比例,罗顿用1/4的资产换来的却是每年的摊销,账面上看,这显然不划算。
然而,这块地给罗顿带来的不仅是来自资本市场的热捧,仅就土地升值一项,罗顿就获益匪浅。
根据相关数据,罗顿当年拿地的价格约12万元/亩,而目前博鳌当地类似这样优质地段的地价已经炒到每亩数百万元,如果ST罗顿就此将这块地转卖,获得的将是数十倍的利润。一些熟悉罗顿基本面的投资人士更是将这块地视作其“最优质资产”。
据当地村民透露,罗顿征用的这块地将被用来开发度假村,但罗顿方面并未就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具体的规划方案。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心,仅前期征地一项,罗顿就已经投入超过3亿元的资金,后期的开发建设需要的投入只会更大,胃口颇大的罗顿在“吃下”这1800亩土地之后,将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长期闲置成风
从表面上,这1800亩土地在近10年间几乎没有给罗顿带来任何投资收益,反倒极有可能成为一根“硬骨头”。
一位早年间就参与了博鳌房地产开发的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罗顿当初拿地其实只是支付了一些“象征性的订金和税费”,除此之外,征地款也没有支付给当地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