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雨润与周口市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建设屠宰场项目,规划每年屠宰250多万头生猪。自此之后,雨润先后在安徽、湖南、河南、山东、新疆、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建立屠宰加工基地……其速度之快、出手之迅猛,令人叹为观止。到2011年底,雨润在全国拥有31个屠宰场,实际屠宰产能达到了4000万头。
但这样的激进扩张很快被指“暗藏玄机”,屠宰场似乎是在“钻政策的空子”,只是雨润获取政府补贴的一个“重要道具”。
2007~2009年,雨润每年新增产能达380万头、400万头、750万头,而就在这几年内,雨润年均获得政府补贴近2亿元,同期的竞争对手双汇年均只有1000万元。而到了2010年,雨润更获得政府补贴近6亿多元。
补贴甚至成为雨润一个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
2007年,雨润的政府补贴占税前净利润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以上,到了2009年达到了22.5%,2010年更提升至26%。
补贴并不仅仅是雨润单一的“额外收入”,这其中,一个原本有些陌生的“负商誉”一词开始为更多的公众所熟知。雨润食品在财报中解释,商誉(负商誉)于收购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时产生,是收购成本“超出”被收购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通俗地说,就是低价买进高于收购价格的差额部分,而部分将被“即时确认”为净利润。
雨润对“负商誉”玩得颇为熟稔。早年,雨润以合计代价1720万元收购了哈尔滨肉联厂、开封肉联厂、广元川北肉食品加工厂等三家地方国企,三者以市场公允价值评估作价4049万元,但雨润支付的收购成本仅为1720万元,其间2329万元的差额,被确认为雨润因收购产生的“负商誉”,占到了当年利润的13%。
在之后的并购中雨润更是过之而无不及。腾尔牧业原本为河南省扶沟县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因经营不善,2009年,河南扶沟县政府以1619万元收购腾尔牧业资产。而后雨润食品以1万元低价购得,只一经转手,该公司即被评估为1亿元,转身即为雨润贡献“利润”1亿元;2010年5月14日,雨润食品又以1万元人民币并购河南省南乐县内的福鑫肉业全部股权,这笔交易同样使雨润大赚,一举为其贡献8000万元“负商誉”。
无论是补贴、还是负商誉,这都是一种令人非议的“盈利模式”。
脆弱的“产业链”
在轰轰烈烈的扩张下,雨润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紧接而至的是负面新闻不断。
2011年11月,有媒体曝出,雨润在辽宁省所建的生猪屠宰项目产能过剩,开工率严重不足。雨润在辽宁已经建成4个生猪屠宰项目,产能达到600万头,其签订协议的在建、待建的项目产能高达1250万头。这个产能接近该省目前屠宰量的两倍,据规划,雨润要在辽宁省建立10座屠宰加工场。
但这些项目事后被证明大多空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