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淘宝网与万科发布消息,淘宝用户全年的消费额,可在万科全国12个城市23个楼盘直接冲抵购房款,最高可抵扣200万元。而在此前,万科在成都、上海、西安、深圳等多个分公司均推出了一项网络化全民营销项目 “全民经纪人”,尝试通过各种力量为楼盘招揽客户。尽管上述项目的推出饱受业界争议,但万科方面透露,上述方式对业绩提升很有帮助。
与上一轮楼市调整期,开发商普遍靠降价卖房不同,本轮房企公开大幅降价的并不多,全国性大面积降价的更是屈指可数。反而,更多的企业立足于营销模式的创新方面。除万科外,世茂于8月在武汉、杭州等地推出了众筹买房的模式。据公司内部人士称,十余天来效果还不错,至少很多人都知道了世茂武汉和杭州的项目。同样,融绿公司的“果壳计划”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将准业主迅速集聚,为融绿旗下的15个项目的销售带来了宝贵的客源。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此前房地产商最普遍使用的直接降价手段,近期却很少被开发商使用。即使有房企选择降价,也没有了以往的一降就热。难道降价已经不再有效了吗?
利润率下滑致降价力度收窄/
事实上,目前开发商可以降价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
徐州一家开发商的销售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当地从2010年至今,房屋售价就几乎没怎么涨过,一直维持在5000多元/平方米,而当地开发商的融资成本每年都有7%~8%。
其中的一家企业由于长时间滞销,目前的开发成本不断推高,已经达到6000多元/平方米。如果此时开发商降价销售,企业铁定面临亏损的问题。
上述现象并非孤例。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透露,上市房地产企业每年的净利率都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很多房地产商的净利润率只有11%左右,而绿城和融创的净利润率更是已下滑至10%以内。
宋延庆说,他曾做过测算,很多开发商的项目内部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已接近融资成本,房地产项目开发也开始不怎么赚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商通过价格调整,吸引客户购买的能力变得愈加有限。
虽然不少企业仍然会选择给出一定的价格折扣或者赠送各种礼品来促销,但优惠力度已不能与2008年或者2010年时相提并论。反而购房者在经历了上两轮的降价期后,对开发商降价预期更高,增加了观望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