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激进的市场策略相悖的是,最近3年来华东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一个持续低迷期,杭州、常州、无锡、温州等华东城市,要不就是房价徘徊不前,要不就干脆进入“暴跌通道”。
九龙仓的城市相对集中于华东市场,拿地价格较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地价、高库存、弱市场三个元素交织之下,九龙仓高地价下的华东战略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九龙仓的降价行为并非资金链紧张,而是一种策略性降价,只为早点出货。毕竟,九龙仓在杭州、常州乃至整个华东的存货“占比很高,会影响到现金流”。
九龙仓2013年的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九龙仓在内地土地储备的总建筑面积为1180万平方米,分布于15个城市。其内地资产的一半以上集中于华东地区,成渝地区占比超过30%,华南华北占比仅15%左右。
另一个数据则显示,2013年九龙仓在内地应占物业销售额为212.09亿元,同比增长41%。2014年,九龙仓的销售目标是不低于230亿元,但2014年前两月九龙仓内地销售才接近20亿元,较去年同期有较大下滑。
来自辉立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则显示,九龙仓中国物业发展的利润率由2012 年上半年的35%下跌至2013年上半年的17%,管理层将之归咎于2012 年表现较差的预售活动;而鉴于当前公司的价格调整策略,预计其2015年的利润率也不会乐观。
销售不畅不得已降价
九龙仓在2009年左右大规模进入华东后,彼时的国内楼市处于疯狂状态,但是九龙仓的开发节奏并不够快。
作为传统的港资地产商,九龙仓在香港的经营理念是“慢,赚得多”,更加注重现金流,且以稳重出名。而内地有着特殊情况,一般来说,开发商可以靠高周转运营赚钱,而非单个项目高利润赚钱。
此外,香港地产商普遍把“地段、地段”的黄金规律视为至理名言。由此一来,一旦看中一块中意的地块必然会“血拼”,溢价率抬升,对赌下一轮房价大涨过程中未知的风险增大。
目前,内地规模化房企基本沿用“5、9、12、30”模式: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楼现金流转为正……类似的快速周转模式帮助内地不少中型企业迅速扩大规模。
为了更好适应内地开发节奏,九龙仓采取了种种方式:请本地团队,跟内地开发商合作,并学习内地开发商高周转策略。自进入华东市场以来,九龙仓分别和招商、中海、绿城等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在合资公司中,虽然基本上是双方50∶50的股权结构,但这些项目90%以上都是由对方操盘,而九龙仓几乎只提供其擅长的融资渠道资源,更像是一个财务投资者,几年下来并没有锻炼出自己的团队。
2011年,九龙仓在华东尝试独自操盘项目,包括杭州、常州的项目几乎都是独立运作。但是,尽管选择了本土团队,但其管理机制仍然倾向于沿用总部决策机制,本土团队的职业经理人权力有限,项目从开发到销售的许多重大决策均需要总部做出决定,大大影响了九龙仓的开发、销售节奏。
比如2012年12月24日,杭州市建设网一则“违法行为”公示显示,杭政储出(2009)76号地块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处罚决定书编号为“杭建罚[2012]31号”,处罚当事人为九龙仓(杭州)置业有限公司。
“九龙仓虽然进入杭州已经七年,但还没有真正摸准杭州的城市特性,本土化还不够。从营销管理方面来说,品牌落地不够,宣传推广有硬伤。”有杭州地产界人士如此总结九龙仓这几年的杭州战略。
“九龙仓的优势是豪宅的打造,因为限购对豪宅市场打击很大,而对于刚需盘的开发其特点、竞争力都不明显,九龙仓或许还不能同万科、中海这些企业相比。”前述人士称。
在集团层面,九龙仓已经提出要学习内地开发商高周转、快速开发的策略。九龙仓副主席吴天海则在今年早先的业绩发布会上明确坦承,“按照今年前两个月的销售进度,集团不一定能完成年度目标。今年在内地的策略是走量,随行就市,希望尽力完成230亿元的销售目标。”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九龙仓不得不对内地战略进行调整,而降价正是其采取的一个战术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