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14博鳌地产论坛再度成为今年地产业最大规模的年度“盛会”,同时也是不同观点碰撞的焦点时刻。
2014年上半年的楼市确实显得不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全国楼市呈量价增速双降的局面,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再创历史新高,市场成交继续低迷,楼市供需失衡的局面。
因此,这次博鳌论坛的主题被直接命名为“下行通道中的房地产”。这也是这一论坛举办十几年来,第一次以“下行”为关键词。
然而,论坛的主要嘉宾却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集体炮轰。同时,围绕行业前景、商业地产、跨界地产等诸多命题,业内名家也展开交锋,乐观与悲观,调侃与争吵,“搏”、“熬”之风也映射了转型期到来后房产行业多变的未来……
任志强:楼市分明是“正增长”
华远地产董事长
“我没说上行、下行,我说中行行不行?”任志强最先嚷了一句,引起一阵大笑。
任志强没有笑,他先是嘟囔了一句“下行通道的观点都是媒体弄的”,然后摆开了自己的理论:“从整个房地产业的角度来说,保障性住房加上非保障性住房,总体量是上升的,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现在是下行的。”
他还认为:“我们的投资是正增长的,不管增长率是不是比原来低了,但还是正的,没有变成负增长。如果投资在正增长的情况下说是下行通道,我觉得没有道理。”
对于目前事实存在的销售不振、库存大增等局面,任志强的看法是,仅从房地产销售的情况来看,确实是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如果把政府那部分(保障房)和开发商(商品房)加起来的话,总体是上升的。去年,楼市总体销售是13万亿元,今年除了商品房的销售,加上政府(保障房)那部分,两个加起来的总量可能大于13万亿元,比去年还多。
贾康:说下行不如说分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长期关注地产的经济学家,贾康对楼市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他的观点也非常“接地气”。对于“下行”,他认为:光说下行通道容易简单化,用市场分化来形容,更全面。
贾康承认,今年的楼市“在总的态势上来说,跟前面那几年显然是有阶段性的区别。前面那几年,虽然在调控的时候有过一定调整,但是整体感觉是单边往上走,看不出有什么风险”。
对于当前的局面,贾康则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新调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把过去不得已的一些行政手段淡化掉,加快培育一个跟市场对接、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框架。所以我倾向于讲现在的楼市是调整和市场分化,而不是简单的下行。”
陈淮:房企就该“适者生存”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家陈淮一向是各大论坛的宠儿,他善于将学术观点隐藏于嬉笑怒骂之间,善于犀利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幽默,这次也不例外。
一开始,他就对做主持的同行巴曙松开了一炮:“终于没有用一个媒体人做主持人,而是用了一个学者,结果我还是失望了。”
陈淮接着说,如果在数学意义上有一个“下行通道”的话,那么指的是在一条曲线上,上下波动的过程中,每一个低点都低于上一个低点,每一个高点都低于上一个高点,这时候叫通道,而现在是在一个曲线上有起伏,因此“下行通道”这个命题是不存在的。他还直言,让经济学家来谈楼市短期现象是“小儿科”。
巴曙松则直接反击过去:“明明是谈房子,他(陈淮)没想明白,只好从猴变人谈起。”
陈淮反唇相讥:“真正的经济学家从不做短期的投资指导”。他展开说,对于目前的楼市,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真正的好房企一定会生存下来。再进一步说,就是努力在金融创新上多下工夫,和改革大趋势相结合,摆脱对银行的过度依赖,“这是企业和中国房地产业的长治久安之计。”
对话大佬
刘晓光:商业地产十做九死
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这次带来的主要话题是商业地产,围绕首创的实践和业界的现状,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一次专访。
记者:我一直注意到,首创走商业地产这条路也是走得很辛苦的,传统地产商转商业,有多难?
刘晓光:传统的地产商做商业地产非常难,不客气地说,能成功的绝对不到十分之一。就拿首创自己的实践来说,奥特莱斯一建起来,周围的房子就特别好卖,这就是新模式的力量。但要做好商业地产是非常难的,最开始我们是和国际上的奥特莱斯运营商合作,后来发现这种合作只依赖运营商是不行的,我们就要考虑收购运营商,还要直接和品牌建立联系……总之是千头万绪、非常难搞。
记者:首创一向是讲创新的,听说最近您又对互联网特别感兴趣,有没有悟出什么新模式?
刘晓光:没错,我们一直在研究新的模式,最近更是做了一个总结,就是有16种新型的商业形式和业态、方向,基本点就是把不同的产业价值点和地产进行融合。
我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搞综合性非常强的商业地产;还有一个是搞线上线下相结合,把网络平台建立起来后,再铺设配合这些平台的线下商业服务;再一个是把首创的金融创新提供给更多的客户,这些我们通过“惠生活”这个平台已经在尝试了。
快人快语
现在的限购调整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购房资格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更多人的购房能力问题。
——朱中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
有的房企老总说,我们要活不下去了,我说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你,你活不下去一点都不重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活得非常好。
——陈淮(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过去那种阿猫阿狗都能赚钱的时代不正常。房地产如果总是在那种亢奋、过热的状态下,拿块地就能挣钱,那太不正常了。房地产现在逐步在开始调整,有些问题开始暴露。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回归正常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樊纲(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房地产最好赚钱的时机可能已经过去,最好的机遇就是过去十几年,接下来十几年不可能再像过去赚那么多的钱。
——陈启宗(恒隆集团董事长)
商业地产过剩必死无疑,商业地产很难整合,目前全国有2986个Mall,全国这么大量的商业地产,这一块的泡沫会被挤破。
——蔡洪平(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
目前我们这个行业参与者有一万家应该差不多了,但是现在行业协会估计的数字,正常在运营的还有3万多家,所以未来3年,我认为要淘汰50%到60%投机性的地产企业。
——潘军(花样年集团主席)
本报记者 胡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