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风”下,中国众创空间实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诸如产业创意咖啡馆、孵化器、科技园区、创新工场等,都已成为“众创空间”的代名词。不少知名地产人士或地产商也已嗅到其中商机,纷纷进场。
3月9日,明星地产人毛大庆离开任职五年有余的中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万科“单飞”,短短一个多月后,毛大庆及其20余名“小伙伴”完成了“优客工场”在北京的10余处选址,总面积逾5万平米,目前正向北上广深与杭州、厦门等城市扩张。
4月19日,另一位明星地产人王胜江在离开了相伴十几年的SOHO中国后,正式宣布同俞敏洪参与发起的洪泰基金携手,打造中国领先的创业服务运营商品牌“洪泰创新空间”……
两家知名地产公司的前副总裁离职后均选择了“众创空间”创业。不仅是毛、王两人,在政策鼓励和需求推动下,万科、SOHO中国、绿地、亿达、华夏幸福基业等知名房企也纷纷进军这一领域,争抢众创空间这块“大蛋糕”。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
分析人士认为,地产基因的加盟,让众创空间的发展迎来“关键期”,如何在“注重数量”的同时也能“提升质量”已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常春藤资本合伙人、著名投资人魏锋坦言,如今在新老众创空间推荐的项目中“淘金”越来越“没把握”。“以前,进入知名孵化器的创业企业至少还是匹‘马’。但是,随着各大众创空间纷纷加紧扩张,‘跑马圈地’的同时‘驴子’‘骡子’也都进来了”。
针对众创空间的优质发展,中国科技部发出警示: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具有10余年创新科技园运营经验的创源InnoSpring董事长及总裁刘万枫认为,“规模化”是未来众创空间的发展趋势,但扩张的速度应当适度、有节奏,否则新型孵化器的核心要素——服务能力就很难兼顾。
李昂达是北京直立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创业领域的“老兵”。对于什么样的服务供给才是创业者真正需要的,他有不同以往的理解。
在他看来,创业孵化器提供的相对“务虚”的服务,诸如行业沙龙、名师辅导、创业大赛、领导力培训、知名投资人“背书”等,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合作与共享、创业企业融资压力的切实缓解、政府各项扶持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畅通送达,或许才是真正“务实”的创新之举。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内容创新、务实,刘万枫认为,“众创空间”不是“杂货铺”。实践证明,租金减免、资金补助不足以长期“黏住”创业者。走“专业化”路线,“吃透”一个或几个领域,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扎扎实实做好产品研发、市场推广、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服务供给,帮助入驻企业在产业中找到明确的位置,才是真正解决在孵企业“创业痛点”的良方。
著名投资人,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表示,专注是众创空间运营的核心,当一个个单点的众创空间在自己的细分专业化领域精耕细作、做大做强后,总有一天,创新会迎来“涌现”。“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固然值得肯定,但众创空间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需要慢慢积累,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走没有限速的‘地产扩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