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任志强也极为不同意。同时,他给出了详实的理论和数据。“包括城市和全国,我没有统计局的数据,但可以从住宅竣工数量推算。”任志强说,自1998年房改开始计算,至2012年共竣工住宅95亿多平方米,加上2013年的11亿平方米,总计约106亿平米,即1.1亿套住宅。
任志强称,结合城镇化率、新增家庭户数等多个数据综合计算,户套比(家庭数与住房数)为1∶1.01,绝不可能有5000万套或更多的空置房,“如果说小城镇中有较长期无人居住的住房,或是全家外出打工,但这是他们的根。他们不可能放弃”。
对此,甘犁从数据和统计的角度回应了质疑:首先,任志强提到的新增住房面积“仅包括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房竣工面积”,总量为106亿平方米;其次,在非自建住房中,也有一部分住房不在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统计范围之内,比如,小产权房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住房;再者,任志强“高估了拆迁面积”。
针对杨红旭“租房家庭比例及多套房家庭的低出租率之间差异”的疑问,甘犁认为,在租房市场中,合租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的数据显示,平均41%的租房家庭与人合租住房,城镇地区平均每套出租房中居住了1.45个家庭。据此推算,21%的城镇租房家庭仅占用了城镇地区14.5%的住房”。
统计“确实难”
在顾云昌和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看来,上述一来一去的争辩表明,全国住房空置情况的统计确实是“很大的难题”。
“每个人都会拿出自己的办法统计空置率。从专业的机构调查到小区‘查电表’了解是否住人,甚至,有人通过晚上数灯的方式推算住房空置率。至今,不仅争辩没停,空置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标准。”有业内人士感慨。
“国际上的住房空置率是以所有的房屋数量为分母,以出租租不掉、想卖卖不出的房屋数量为分子,得出的数据。”顾云昌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但具体到中国,要推算出准确的中国住房空置率有几个难点。
他解释,首先,统计口径不清楚。从1986年房屋普查到2014年,将近30年的时间里,住宅数量有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扩大、拆迁等,房屋总量这一基数很难统计清楚,“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基础资料不全,人口变化和城镇发展又太快,统计数据很难跟上现实的步伐”。
其次,数据来源不清楚。“各种住房空置率统计的办法都难以尽善尽美。即使是挨家挨户的调查也不一定能拿到完全准确的数据。一方面,调查难以覆盖全国所有的城镇情况;另一方面,住户给出的信息也有‘水分’掺杂其中。”顾云昌说,再者,有的机构将待售商品房面积等同于住房空置面积,“但实际上,两者并不等同”。
“我也一直在思考,哪种方法最合适。比如,挨家挨户登记,但抛开精力和时间不说,大家愿意真的跟你透露全部的情况?又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统筹计算,但又不可能得到家庭的全部收入结构和人员构成。”在甘犁看来,到目前为止,最靠谱的还是抽样调查法。
甘犁称,其所在团队的调研和抽样共经历了3个阶段。2011年,将全国除新疆、西藏、内蒙之外的2585个县按照人均GDP分成10层,每一层在人口加权的情况下随机抽取8个县,在每个县人口加权的情况下随机抽取4个社区,一共在全国随机抽取了80个县的320个社区。
2013年,团队扩展了样本量,在各省进行对称抽样,在2011年的基础上新增了福建、内蒙、海南和宁夏四个省,采样数据覆盖了除新疆、西藏以及港、澳、台之外的29个省、262个县和1048个社区。最后一个阶段是,团队通过绘制、住户地理分布图,制作住户清单的方式建立末端抽样框,依照抽样框的住房分布情况进行随机抽样。每一个社区随机抽取20到50户受访家庭进行上门调查。
“我们试图展示最详尽的数据,也愿意各界‘拍砖’和探讨。”甘犁称,“其实,我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统计出官方、权威的空置房报告,以给各方提供参考。”(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