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月,九龙仓在内地的销售不到20亿元,销售情况比去年差。“以这个步速全年是做不到230亿元的。”九龙仓副主席吴天海在会上公开表示,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平衡毛利率压力,九龙仓今年的主要销售策略就是多销。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则认为,九龙仓多地降价促销,体现了欲快速回笼资金的目标以及对现阶段的企业市场策略进行调整。
昨日下午,九龙仓成都公司通过邮件的方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复称,“阶段性的优惠促销和尾盘的处理都属于正常的营销行为”。
港企试水“快周转”/
九龙仓大举进入内地始于2007年左右,但恰逢内地地价、房价后期开始大幅飙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九龙仓在内地土地储备的总建筑面积1180万平方米,分布于15个城市。其内地资产一半以上集中于华东地区,成渝地区占比超过30%,华南华北占比仅15%左右。
庄泽宝认为,从公司整盘棋局的考量,九龙仓的一些地方分公司,也会就一些项目加快销售速度,来“哺育”其他项目的运转。
“从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趋势来看,快周转是方向之一。港资企业在香港的模式不一定在内地适用,需要进行改变。”庄泽宝分析认为。
今年1月,九龙仓中国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周安桥曾公开表示,“一般来说,香港的地产公司开发周期都比较长,资金周转也比较慢,这和香港土地稀缺的市场环境有关;但放在内地市场,这样的运营模式完全不合适,提高资金周转,快速开发、快速回笼资金才是主流模式,九龙仓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目前,内地规模化房企基本沿用“5、9、12、30”模式: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楼现金流转为正……类似的快速周转模式帮助了内地不少中型企业迅速扩大规模。
在张宏伟看来,即使是一向坚持走精品化的港资企业或内地企业,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试水“高周转”。
“此前坚持走精品化、主要做高端房地产开发的房企,从趋势来看,一是尝试一些首次改善产品,实现尽快销售和周转;二是在项目配比方面,也在尝试做一些刚需项目的开发。”张宏伟认为,从当前本身市场情况来看,追求规模、高周转是发展趋势。
除了九龙仓,其他一些港资房企也在谋求转型,告别传统开发模式。近年来,具有港资背景的莱蒙国际也正尝试着向“高周转”模式的转型。
但亦有一些港资企业代表表示,当前企业并不打算走高周转的模式。“我们没有打算降价,我们主要低开高走,和一些企业高开不同。”昨日,某港资房企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此外,3月27日,九龙仓集团2013年财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集团核心盈利增加2%至112.98亿港元,期内收入增长3%,至318.87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九龙仓集团于去年底的负债净额增加了25亿港元至581亿港元,同比增加4.5%。在财报发布后不久,瑞银、瑞信、摩根士丹利及麦格里分别发出报告,下调了九龙仓的目标价。
“谨慎乐观”成关键词
对于九龙仓在内地多个城市的降价行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港资房企的开发理念更为理性一些,讲究随行就市,与不少内地品牌房企的“豪赌”特征明显不同。九龙仓在内地项目偏于高端,也面临市场压力和销售风险。当市场阻力大时,就会更倾向于快速出货。
“今年我对楼市会谨慎乐观,市场波动很正常,但要有市场看淡的思想准备。”陈国强表示,从近期各项改革来看,主要靠市场自身的因素来引导企业,当然这里最主要的是供求因素,那么对于房企来说,就要更加注重产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