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辛庄,这类自建房非常普遍。于辛庄村民张景洪(化名)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自2008年起,村里陆续建起一些小产权楼房,很多人加盖自建房其实都是想等待拆迁补偿。
2010年底,于辛庄村委会曾试图通过“于辛庄旧村改造”,向村民预付20万元作为回迁保证金,此举被村民质疑其实际目的是将村里的小产权房合法化,后经媒体报道后,镇政府叫停了这一行为。
不过,村民们认为,一旦拆迁,村里必然要支付自己补偿款,因此很多人都开始“扩建”自家的房屋。
张景洪在自家宅基地上盖了一栋三层小楼,楼上有30多间房子可以出租。而像张景洪这样的村民并不在少数,据于辛庄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村一共有350余户村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宅基地,不过自建房也都是小产权房。
“根据国家对小产权房的清理整顿政策,这里随时可能被拆迁改造。”张凤翔说,如果搬迁,他又得再次搬家。
而村民则坚持认为法不责众,既然大家都这么干了,村里的小产权房规模如此大,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进行清理。“拆掉是不可能的,这里的房子基本都是这样,都住了很多年了,要怎么安置我们?”张景洪说。
“猫鼠游戏”
与村民自建的出租房不同,赵庆所买的“于辛新村”显得更“正规”些,它是一处由三排居民楼组成的小区,乍看起来,环境、设施等与一般的商品房小区并无不同。
在于辛庄村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翠湖新城”改名为“于辛新村”,“绿城新干线”改名为“于辛家园”,其实就是为了应付上面清查,对外说是农民集资建的回迁房。
根据北京市国土局网站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底,2012年以来,该局已先后5次公布“小产权房”和变相“小产权房”项目,共计108个。最新公布的名单为昌平区2个新建“小产权房”违法建设租售,分别为于辛庄村的“泰安公寓”和北二村的“温馨公寓”,但是,改名后的小产权房却没有出现在名单中。
于辛庄村委会的上述工作人员透露:“于辛新村这样的小产权房,不同于村民们在宅基地上加盖的自建房,都是外地人前来投钱建的。”
在之前媒体采访中,于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也曾证实村内确实建设了小产权房。原因是,因为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才效仿周围村建设小产权房的。
但是,在这些开发建设的小产权房上,于辛庄村民们称自己从未获得过“好处”。
“我们的宅基地有限,所以一些外地人就通过各种途径,在耕地、建设用地上建小产权房。”于辛庄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但是,由于之前小产权房清理整顿政策方面一直不够明确,所以他们也对村里的这类小产权房“听之任之”。
1月6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对外透露,北京已经列出小产权房清理整治的时间表,各区县将建立小产权房“台账”底数,并在2014年下半年全面拆除所有“上账”违建,确保小产权房零增长,严打在建、续建、在售项目。
2012年6月至今,北京共清理认定83个“小产权房”项目,涉及土地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132.94亩),总建筑面积约381万平方米,8名违法当事人被移送公安机关,31名责任人被移送监察机关处理。
但违法成本与高额的开发利润远不成正比。近期被拆除的北京昌平区南庄营村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小产权房项目,每平方米仅罚款24元,总计罚款额约1.6万元。
不过,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透露了另外一则信息:针对已售已建的小产权房存量项目,北京将在2014年研究分类处理办法,总的原则是确保不占用耕地、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
如何深度解决小产权房问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此前认为不能一拆了之,“建立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小产权房,要承认其合法性,要与非法占用农地建设的小产权房区别对待;应深化土地产权变革,给予农村土地真正完整的产权。”
那么,就在国土部门此次“高调”打压小产权房的背后,小产权房将来到底是被“招安”,还是转向被“清剿”?
从事土地产权研究的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中心研究人员钟京涛分析说,目前小产权房的购买者,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其中既有普通工薪阶层、低收入居民,也有高收入阶层,涉及千家万户。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13年1月初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小产权房不合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违反了土地的用途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