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14万亿元的巨额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下称“地方债”)“解剖手术”开始了。
手术目的是切割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而操刀人则主要是各地的财政部门,手术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记者采访的基层财政官员、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下称《办法》)思路正确,但是两个月的操作时间似让这次行动过快过急,基层人员具体操作仍有重重困难需要突破,比如怎样分清政府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的界限,如何通过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甄别债务真假虚实
10月底,继首份地方债管理文件出台后,《办法》出炉,清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为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办法》明晰了地方债“解剖”手术流程图:地方政府要对2014年12月31日之前的地方债进行清理,分清分类债务,即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确定额度。
财政部将主导甄别全过程。尤其是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财政部门会逐笔甄别真假虚实,并将其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根据审计署去年底披露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5年之后的地方政府上述三类债务约14万亿元,而审计署今年上半年的地方债务变化抽查发现,抽查的9省9市债务余额微增3.79%,因此2015年之前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包括政府或有债务)或超过14万亿元。
地方融资平台债有望成为重心
山东一位主管融资平台公司的基层财政官员告诉记者,目前清理甄别债务最大困难是上述三类债务分不清,如何确定政府负有偿还的责任有困难。
他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债务清理时三类债务如何划分问题。去年6月的全国债务审计中,我们三类债务划分还是比较勉强,我们报上了三类债务划分需要经过审计署终审,但终审结论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
据上述审计署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约4.3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