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全国楼市一片凄风冷雨之下 厦门何故一枝独秀

house.fjsen.com        2014-10-16 09:47:44      李婷 胡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有观察人士发现,该流拍地块原本是计划于上月11日和保利地块同时推出,后被取消。有观点认为,取消或因同时推出多个大面积项目存在一定压力。而首幅地块流拍也给厦门土地市场降了一次温。

此次报名却未举牌的禹洲地产[-0.57%]执行总裁蔡明辉曾透露,厦门土地资源非常宝贵,这几年土地市场供应量一直在减少,每次土地出让竞争都非常激烈,出让门槛非常高,基本上是成交以后5天内就要把地价交清,而且还要按成交价的10%交一笔保证金。门槛高了,企业一次性投入太大。

寸土寸金的厦门也不乏囤地现象。有消息显示,去年8月,厦门市国土房产局约谈了29家逾期未动工地块的用地单位,共涉及土地面积163.31公顷。其中:历年公开出让经营性用地中逾期未动工地块18宗,涉及土地面积69.83公顷。研究厦门土地市场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王崎也表示,目前厦门依然存在许多拿地年份久远还未开发的土地。

交通篇

厦门“双铁”时代来临撑起房价上涨空间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已经悉数通车的高铁和在建的地铁正逐步打开这座城市房价的上涨空间。

位于厦门集美区杏林大桥桥头的几个楼盘成为当地房价新增长极,开盘三年以来,房价已经翻了不止两倍,目前均价已在两万元左右,这一地区只是岛外郊区。

“未来地铁一号线将在这里设站,步行只需十分钟,将来房价肯定还会涨。”记者走访两处楼盘时,售楼人员不约而同打出地铁牌。

铁路一响,黄金万两。多条高铁线路贯通厦门,这也直接改变当地楼市格局,周边城市购房者更有置业厦门的动力。

“双铁”时代来临

厦门岛很小,很堵,很拥挤;厦门岛外很大,很宽,人很少。尽管如此,人和车辆依然喜欢挤进岛内。现在,岛内外人口密度比达到11∶1,一半的常住人口都挤在岛内。

地铁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走入市民视野。厦门市的经济指标、人口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指标均达到要求,具备修建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2013年底,厦门地铁1号线工程正式获批,建设工期4.5年,2018年厦门将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高铁来的时间则更早些,2013年底,厦深铁路正式通车,这是一条毫无疑问的“黄金走廊”。厦深铁路所属的杭深线,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一纵”,它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闽南金三角和珠三角首次直线连接。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记者,厦深铁路的通车,使闽粤三个经济特区之间的8个县市,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从以前的发展“断裂带”转变为“增长带”。

今年厦门高铁陆续通达北京、南京和长沙等国内重要城市,高铁经济圈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制约厦门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也在逐步改善,厦门吸引投资和人流的条件越来越好,这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丁长发说道。

房价想象空间打开

2010年,有着敏锐投资嗅觉的广东人老徐,跟随着已经开建两年的厦深铁路,从深圳“北上”至厦门。老徐说,当时厦门房价和深圳比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好便宜”。

厦门2010年的住宅均价为11000元/平方米,而深圳住宅均价当时一度突破20000元/平方米。老徐预判以厦门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特殊的闽南中心城市地位,随着铁路交通网络的贯通完善,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从2010年底至2012年底的两年时间里,老徐在厦门花费数亿投资购买了几处综合性物业。随着动车时代的到来,厦门房价从2012年底进入快速上涨期,到2013年,老徐此前的投资回报已经超过了100%。

而动车时代到来也宣告厦门岛外集美北站新区的崛起。北站片区系以厦门北站为核心打造的新城,2012年10月该区首个商品房项目三期开盘时,销售均价就已达到9000元/平方米。

该片区楼面地价也创下了一年翻近5倍的记录,在2013年2月5日,集美北站片区地块2013JP02被杏林建设以6.092亿元拍得,楼面价为10503.45元/平方米,溢价119.77%。

2012年,厦门全市的新房销售面积和套数双双超过深圳,但厦门人口只有深圳全市的1/3;2013年上半年,只有约370万人口的厦门在新房成交量上,仅比约2000万人口的北京少1万套。

有分析指出,厦门接连两年房地产成交量的“井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龙厦铁路和向莆铁路的通车所带来的大量置业客流。

外地购房撑起半边天

泉州安溪人陈家姐弟,是一普通泉州中产家庭。姐弟俩大学毕业之后,都选择离家最近的厦门就业。“闽南人不希望离家太远,而就业机会和环境无疑厦门是首选。”陈家姐姐工作两三年后,就准备在厦门成家。

2008年的厦门,即使买一套二手房,首付也需要十几万元,仅工作两三年的姐姐和男友全部积蓄合起来不过7万元,好在买房大计全家人支持,凑齐首付买了一套二手房。

2009年,陈家弟弟在厦门房价“低位”时,也在岛内买了一套100余平方米的新房。几年后,姐姐又购买了拥有海景资源的复式“豪宅”。不愿意输给姐姐的弟弟,也在2013年购买了第二套房。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厦门的外地购房者中,周边最有实力的第一军团为泉州人。厦门岛内的豪宅不少都是给泉州人买去了。“这些做生意的泉州人之间也存在暗暗较劲,有一个说法是泉州人没有几套厦门的房子都不好意思说,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一开发商销售总监如是表示。

但他同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这些购房者虽然不一定都能够住进这些房子,但却并非概念中的炒房,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投资保值和固定资产长期持有。

而老徐之所以选择厦门,而不是北上广的原因除了回报率的考虑之外,他同样考虑到了风险因素。“厦门的炒房比例较低,估计在20%以下,不然我也不敢来。”老徐说,他曾在晚上专门开车到传闻中空置率最高的海沧区去实地看灯,确实如大家所言很多新小区亮灯率(入住率)很低,不过这并不使他感到担忧,原因就是这些空置房的房东很多都是长期持有者。

福州到厦门动车的开通,把闽南、闽中和闽北的购房者更多带到厦门;龙岩到厦门动车的通车,则将闽西的购房者吸引到厦门……厦门对外地购房者的吸引力随着交通的完善,磁力进一步增强。

在限购执行之前,统计数据显示,厦门的外地购房者占比达到六成,而2010年限购执行以来,厦门本地购房比例回升,不过外地购房者依然是主要购买力。

消费篇

厦门主城区楼市豪宅化刚需被迫岛外置业

“厦门人有一种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最奇怪的是对岛内的厦门大学,也不承认是厦门。厦大的人进城,要说到厦门去;鼓浪屿的人则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

这是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对于厦门人乡土意识浓厚的描述。究其原因是厦门人对于厦门本岛的喜爱。

厦门市政府网的信息显示,2011年,厦门全市土地面积为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的土地面积为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自2010年厦门岛内外建设一体化全面铺开以来,尤其是最近两年,厦门人的上述乡土意识已发生明显变化,一些厦门人开始走出本岛,选择在岛外安家落户。当然,这种选择主要还是因当地楼市的发展所推动。

岛外房价直追岛内/

在杏林湾桥头,小惠隔着浅浅的海峡望着对岸的岛外辖地称,“以后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据小惠介绍,其在厦门工作、生活近8年,期间一直居住在厦门本岛,几乎从来没有到过杏林,但不久后其将迁往此地居住。

对此,小惠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选择多少有些出于无奈,因为岛内安家本是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如果买房的首付能够早一点凑齐,如果岛内的房价这一年不是涨得那么猛,她还是会选择在岛内置业。

据小惠介绍,2012秋天,其和男友除拿出多年积蓄外,还分别跟亲戚朋友借了些钱,花了半年时间好不容易凑上40多万元首付,准备在厦门岛内买套小户型,但该区域的房价已从2012年7月的18000元/平方米,涨至2013年上半年26000元/平方米,于是其岛内购房计划落空。

此后,小惠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按照其收入,5年内在岛内安居的可能性极低,超过80万元的首付费用已在承受能力范围外。

事后证明,小惠的结论十分准确,目前厦门岛内一些刚需新盘的在售均价已达到35000元/平方米,比2013年又上了一个台阶。

据了解,现在厦门岛内目前最贵的普通住宅有建发中央湾区的大平层,均价为53000元/平方米(带1万元/平方米精装),万科湖心岛的均价52000元/平方米(带8000元/平方米精装)、恒禾七尚的毛坯均价为43000元/平方米。

按照厦门市去年底更新的普通住宅标准,岛内豪宅的认定为总价300万元以上,而按目前岛内新盘的价格,厦门岛内可谓“遍地豪宅”。

厦门一开发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由于岛内近几年几乎都没有新增的供应项目,所以新房稀缺,目前厦门房价相对比较高,已经接近一线城市水平。而岛内供应都以总价较高的大户型为主。

二手房行情又是怎么的?据小惠介绍,去年5月,其跑遍了岛内多个地段后发现,受一手房上涨影响,厦门岛内二手房的挂牌均价也突破了20000元/平方米。

“毕竟这么多年工作生活都是在岛内,岛外新区现在还处在配套建设初期,完善还要数年时间,岛内供应量紧缺,即使房价下跌也很难受波及。”小惠这样告诉记者。

小惠最终选择了距离厦门本岛一桥之隔的集美区杏林湾桥头片区,一套80余平方米的小户型海景房,价格约为15000元/平方米。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