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间的支点
省经信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金一帆:淘汰落后产能,政府要有为,更要会为。关键要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之间找准支点,撬动杠杆。
电价,就是最好的支点之一。自2011年以来,全省已有42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被执行差别电价,截至去年底累计征收超1亿元。由于落后产能本就因工艺、规模等因素,成本高企,加上用电加价,其生产成本继续提高,市场生存空间亦被压缩,对淘汰进一步形成了倒逼。
财政资金同样可以发挥杠杆作用。2011年以来,省财政共安排配套资金1.63亿元,以奖代补,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涉及淘汰落后的企业,至少有一半完成转型升级。而此后带来的规模、产值,更是成倍增长,市场竞争力也持续提升。
此外,早在2010年,省政府就成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厅级协调小组,由18个厅级单位协同推进、强力推进淘汰工作。
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我省淘汰铅酸电池、造纸、印染、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5、6、8位。
解决好产业发展的供血与造血问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进与退,是自然的经济现象。进如何比退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才是企业、政府应更多关注的焦点。归根到底,兴产业关键要解决好产业发展的供血与造血问题。
首先是投资结构的问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太低,产业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因而,要加快建立产业投资的市场监管机制,迅速提高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其次,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的引导管控。当前房地产投资对社会资本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的饥渴。只有将金融资源引向实体经济领域,产业转型才会拥有更充足的驱动力。
第三,企业是兴产业的主体,要更好发挥企业家的智慧力量。在企业家自身层面,要把企业当事业去做,不能只盯住眼前的短期收益;在社会层面,则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氛围。
同时,政策要强调有效性、针对性,具体到分业施策、分企施策、定向施策,让每个区域、每个产业甚至每家企业都充分享受政策的实效。
当前,我省着力抓龙头兴产业,一定要抓大、扶小联合推进。众星拱月,产业集群才会做大做强。
淘汰落后,企业应成第一主体
本报记者谢贤伟: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大阻力,一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产生的抵触行为,二是落后产能淘汰后释放的劳动力如何消解。要破解阻力,关键是要明确企业作为淘汰落后第一主体的责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淘汰落后产能比较集中的行业,都是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过剩,一方面代表着行业内随时进行洗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代表着新入行的企业肯定有着规模、技术等多重优势。因而,落后产能往往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双重夹击,往上没有原料采购的议价权,向下没有市场拓展的竞争力。
主体认识到位了,企业出于经济学上理性经纪人的考量,即便对政策规定之外的产能,同样会被企业主动列为落后,并加以淘汰。
对消解释放的存量劳动力,除了需要企业依法处理外,更关键的还要让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让部分有技能的员工可以在本企业实现再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