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虽未直接提及房地产业,但户籍政策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仍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利好因素。多数受访者认为,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指数将迎来回升的过程。
低速增长将成常态
市场信心的恢复,已在供应量的指标上有所体现。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在7月21日至27日的一周内,北京楼市共有6个项目集中入市,累计新增供应5372套,环比上周大涨303%,创年内周供应新高。
机构数据显示,8月北京共有32个楼盘项目计划开盘,其中包括11个纯新盘和21个老项目后期。今年3月以来,北京楼市供应规模上升,并连续6个月每月开盘项目量超过30个。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月度开盘项目量仅为20余个。
同时,进入下半年,北京加快土地供应步伐,继7月中旬接连出让5宗经营性地块后,7月29日北京土地市场再次迎来5宗经营性地块同时出让。分析人士指出,供应端数据的改善,预示着未来北京楼市将可能出现持续回暖的局面,这种情况颇能反映整体市场的现状。
最近10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共经历了三次下行周期,此轮市场波动被看作是市场的第四次下行。在以往的三次低迷之后,楼市均出现大幅上涨。但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虽然市场有升温迹象,但大幅攀升的局面恐不复存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库存已连续多月出现增长,表明整体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出现逆转,这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后发动力变得不足。
在这种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态度正在从以往的“乐观”变为“谨慎乐观”。在北京7月29日出让的土地中,孙河区域的两宗地块遭遇流拍。究其原因,机构认为,去年该区域曾诞生过“地王”,如今的土地底价参照“地王”价格而定,但市场已不能接受。
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土地交易量可能有所回升,但土地市场的整体热度很难随之升温。在供大于求较为严重的二三线城市,土地市场低迷恐将持续较长时间。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今年7月前30日,全国20强房企拿地额仅为109.8亿元,创今年以来的新低,比今年1月下降了8成。
“公司拿地决策的周期明显变长,而且不会拿价格特别高的地块。”某上市房企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从去年开始,该企业就调减了年度销售增长目标,并在内部会议中指出,房地产企业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
多数机构认为,本轮市场调整期的大背景和市场表现,意味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形态将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楼市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土地交易、房屋交易量的增长均会变慢,房价增速同样放缓。在本轮调整期过后,这种局面将可能成为常态。□本报记者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