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认为,住房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明显,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场所,而是一种投资品,还是财富、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否拥有自有性住房对城市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城市青年中,是否拥有房、拥有什么样的房、是否在租房、租住在什么样的地段、租住在什么样的小区等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青年的不同身份,这种住房身份也成为一种划分社会群体的标志。伴随着房价的持续走高,这种住房的身份化象征也越来越明显。
调查显示,随着城市青年在城市中的发展,部分人会很明显感觉到来自所居城市的排斥。而住房则是这种城市排斥的主要力量,对城市青年的住房选择以及迁移性决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部分没有购房或者没有能力购房的城市青年会心理上产生“自卑感”与“漂泊感”,感到自己遭遇了有房朋辈群体甚至整个城市的排斥,呈现出较低的“融入”水平。因住房导致的城市排斥现象日益成为城市青年住房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必须迎接的新挑战。
如何解决城市青年租房住房难题?
租房已成为多数青年在京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且多数青年对于政府解决其租房困难抱有极大期待。
专家建议,利用房源以房管人、以房留人。调研发现,目前租房居住的青年,如40岁后仍无法在北京租住或购买到稳定的居所,这部分人群中超过七成会选择离开北京,即便在工作稳定的党政机关,比例也在57%左右。这一方面突显了住房对于青年群体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启发社会管理者,可以利用住房资源的分配与保障,实现“以房管人、以房留人”的目的,从而起到“留住人才,分流人口”的功效。
同时,帮扶政策应设计退出机制。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单位福利相对较少,若获得的家庭支持有限,只能依靠租房在京居住。这部分群体应成为政府重点服务与关怀的对象。但这种帮扶并非终身制,还应考虑到随着收入的增加,其住房困境会有所改善。因此帮扶政策应设计退出机制,保证在既有资源总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政策惠及人群,避免资源浪费。
可在高新园区建青年公寓,留住人才。专家提出,考虑到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规划,还可以通过在高新园区兴建青年公寓,为高科技企业员工提供房租补贴、住房保障等措施,留住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避免其因过高的生活成本离开北京,预防青年人才大量流失。
无锡市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012年,无锡推出“大学生租房政府补贴”政策,不限青年户籍,具体标准为博士每人每月800元、硕士每人每月600元、学士每人每月500元,两年内,只要没有与初次就业的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就可以一直领取租房补贴。
另外,还要监管租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针对七成多青年遭遇过的租金随意上涨、租房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专家建议,大力整顿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加大对租房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监管重点应包括:中介机构资质与准入门槛、租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中介机构及个人房东违约处罚、网络虚假租房信息发布等,实现房屋租赁市场的良好运作。
他山之石
纽约:禁止“群租房”
纽约市政府规定,1卧公寓只能住1至2人,2卧公寓只能住2至3人,3卧公寓只能住2至4人,厅不能住人,独立厨房与厕所必备。任何住宅皆不能非法改建,任何公寓要改变格局,都要向房屋局申请,获批后方能改造。不允许将地下室装锁,加建三层阁,改造成住人房间,公寓的单元隔成多间,否则一旦发现或被举报,房东要接受严惩。
香港:监管制度严格
香港会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经济状况审查,通过之后他们才可入住公屋。入住之后的监管更为持续,公屋租户住满10年后,每两年须申报住户收入和资产,而房屋署也会定期“家访”,了解住户情况。房屋署还成立100多人的“善用公屋资源分组”,专责落户巡查,严格审查公屋住户的收入、资产申报以及公屋使用情况。
日本:扩充公营房源
日本为扩展公营住房房源,规定了三个途径,包括由地方公共团体建设公营住宅,由地方公共团体收购民间住宅,由地方公共团体租用民间住宅。
德国:完备租房体系
德国各州、市及乡镇都设有独立机构制定各地段房租价格标准范围,作为住房出租人和承租人确定住房租金的参考标准,房租涨幅若超过20%就被视为违法,超过50%则构成犯罪。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