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购房者进退两难:担心成为高房价最后的接棒者

house.fjsen.com        2014-02-26 15:04:0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肖月青        我来说两句

“房款已付,木已成舟,对于房价跌不跌的问题,只能听天由命了。”李小姐无奈地对记者表示。

某机构研究总监薛建雄分析称:“在一线城市,如果这个房子是热销的房子,那就不用慌,如果是一直卖不动的项目,就确实不太妙。”薛建雄认为,整体来看,现在大家确实有些过于悲观了。

面对部分城市房价的松动与银行“抽血”房地产的消息,多数还没为高房价埋单的人士的态度则是“坐等降价”。

当然,也有“力挺”房价的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上半年仍是购房的好时机。保利地产[微博](6.67, -0.10, -1.48%)广东公司董事长余英公开表示:“2014年楼市预测是3月起飞,5~8月火爆。所以说,2014年上半年是投资买房最佳时机。

余英认为,今年新拍的楼面地价基本和正在销售的房价持平,这批“地王”上的房子最快年底才能入市,到时房价一定翻番;2013年前拿地的成本比今年低一半到三分之一,这批货现在上涨不多,预计下半年尾盘会上涨接轨2015年新房价格。

某公司中国董事局联席主席兼总裁周忻在其实名微博上称,“政策打压房价了吗?没有。房产税扩大试点了吗?没有。贷款停了吗?那银行怎么办!地价下来了吗?继续坚挺。一二月份为什么销量不高?过节呀。为什么有些城市有项目打折促销?房企年初先跑量求稳和城市供求关系。基本面没变,房价会大跌吗?”

房贷

优惠都去哪儿了

随着楼市“崩盘论”发酵,反应最为迅速的资本市场瞬间“变脸”,此前就表现不好的地产股进一步“沦陷”。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投资与保险系副教授黄建中认为,预期已经开始改变,2014年房地产业将出现大拐点,最大的导火索是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不断飙升,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钱荒”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利率上升导致贷款紧缩,银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个人按揭贷款进行控制,房贷利率上升,放款周期拉长,这也导致需求受到抑制且购房者成本上升。”黄建中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开始限制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这说明银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种收紧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房价下跌,收紧的幅度会更大。

国内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信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行针对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去年3月份,这家银行给优质客户的房贷利率是8.4折。

上述信贷经理表示,上半年流动性确实很紧。今年开年的银行存款在降,这必然导致贷款紧缩。现在存款结构已经理财化了,老百姓喜欢购买理财产品,但只有少部分表内产品算存款,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不算存款的。还有就是余额宝这样的产品也分流了大量银行存款,另外,今年有不少投资者热衷打新股,这都是在分流银行的存款。

“现在买房的购房者很难贷到款,因为开年放的都是去年下半年没放上的,去年公积金头寸也紧张,这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没法跟进。”该信贷经理预计,房贷额度紧张的问题会延续到3、4月份。“我们现在接单,但放款还要等一段时间,首套房是基准利率,二套房利率再上浮10%。目前,一手房情况还好些,二手房贷更紧。”

2月24日,一家知名房产机构通过对中国银行(2.54, 0.01, 0.40%)、农业银行(2.34, -0.01, -0.43%)等上海6家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调研后,除农行首套房贷给出最高9.8折优惠外,建设银行(3.87, -0.02, -0.51%)、交通银行(3.78, -0.01, -0.26%)等5家银行的首套房贷皆执行基准利率。其中,中国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放款时间则根据贷款金额和申请次序进行综合考虑。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宋会雍认为,楼盘降价、银行收紧开发贷、地产股暴跌,这些因素肯定会对未来的楼市预期产生影响。目前,部分银行正在对房地产领域的信贷做新一轮的风险评估和对策拟定,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正在为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准备。

开发商

一直在开电话会议

仍在“力挺”房价和房地产的开发商大有人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悲观情绪也开始在开发商群体中蔓延。

广为流传的是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微博]“今年楼市非常不妙”的说法。其实,早在去年9月,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时,王石就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精品楼盘展示区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