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孤岛”
苏颖的父亲不理解的是,供女儿读书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女儿从村里“出来”。不曾想,女儿在北京工作后,还是“在村里买房”
对苏颖和黄慧茹来说,现在的“家”主要只是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回来休息的地方。时间久了,他们也开始适应“村中城”小区的种种不便。
因为住的偏远,黄慧茹一般晚上不会在“城里”玩,通常她会在单位等待老公下班,和他一起回家做饭。如果需要在外吃晚餐,她也会在7点钟开始往家里赶。“太晚回来不安全,也不方便。”
苏颖家附近没有超市,甚至连“菜市场”都没有,只有沿习下来的乡村的“逢集”,每周四和周六都有一个集市。如今,苏颖也适应了这种生活。“逢集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我的日常生活所需。”
然而,这些“满意”和将就在遇到老人或孩子后,被瞬间瓦解了。
“我现在有些懊恼这附近的建设配套问题,主要是我父母来了以后觉得不方便。”苏颖说,“他们会觉得这里连买菜的地方都没有,想给你做好吃的,也没法做。没有公交车,也没有正规的出租车,哪儿都去不了。没有健身设施,也没有医院……”
对于苏颖来说,父母的到访,已经成了一种负担。“我怕他们没办法和我们一起吃这些苦,甚至给他们带来不方便。”
苏颖的父亲不理解的是,供女儿读书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女儿从村里“出来”。不曾想,女儿在北京工作后,还是“在村里买房”。
苏颖所居住的小区的一边是别墅区,另一边是还未拆迁完工的村庄。据苏颖介绍,自从他们搬进来时,那个村子已经就是现在废墟的样子了,至今已经两年。“听说,里面还住着几户拒绝拆迁的‘钉子户’”。
黄慧茹的担心来自于对未来的设想。“我俩现在的收入,过得挺滋润。但是如果有了孩子,估计就不行了。有孩子以后,还是要搬到更接近城中心的地方。”黄慧茹说。
不过,她也相信,之所以小区周边还很冷清,就是因为人还不够多,导致“像一座‘孤岛’”。
居住在回龙观附近的董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从2007年至今,她居住在回龙观,清晰地看着这个大社区的“成长”:商业中心发展起来了,新小区起来了3个,医院由二甲升级为三甲,公交线也增多了几条,还有专门从各个小区到地铁的公交短线开通。周围的基础设施在一点点的发生着改变,越来越便于人们生活。
见证“过渡”时期
尽管每天在华丽的钢铁森林与城郊农田之间穿梭,苏颖对这个“村中城”的不满却在悄悄消解
位于北京城区东北角的望京也是城市规划扩展的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望京地区由“麦田上的城市”变为了以居住了二三十万人的“睡城”,交通、商业配套却跟不上。此后,“睡城”渐渐吸引了各大超市、商场、公司的进入,城区被进一步规划发展,形成现在的国际事务、国际商务和社交功能兼具的综合型区域。
“这些年来,北京城市人口的重心在逐渐外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段成荣教授认为,城市规模在扩大,中心城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有限。同时,北京市主动发展新区、疏解中心城功能,产业和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等都在向外扩散。
此外,这些年北京的新增住宅更多是在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发展新区(通州[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个区和亦庄开发区)。
“这一变化对城市拓展区、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走到哪,相应的服务设施要配套到哪。”段成荣建议,大量的人口迁移、聚集后,教育、卫生,包括日常生活的商业服务等配套能力,必须迅速跟上。
然而,对于不同的城市而言,“跟上”的速度也有不同。不仅如此,在一些“村中城”,业主和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2013年年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美利新世界[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小区的一些业主就曾投诉开发商涉嫌虚假宣传。2011年,开发商曾向业主表示,对面的垃圾处理厂会搬迁,但是业主近期从政府部门了解到垃圾处理厂是环保规划用地,不会搬迁。
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有媒体总结,关于开发商不兑现广告承诺的案例多发生在城市新开发地带,属于原来的城郊,周边就医、就学、交通都不够方便。而楼盘业主一般都是30多岁的新近购房者,外地户口者居多。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比较年轻,大多受过高等的教育,我们小区里的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都比较强,有事就会给物业打电话,物业也都会很快地作出处理。”黄慧茹对自己购买的房子很有信心。“未来(首都)第二机场落地后,小区旁边的南中轴路扩建,这边交通会非常方便,也会很快发展起来。”
黄慧茹向记者叙述着她所设想的未来:“过十年,或者用不了十年,我们肯定能换一套离地铁近一些的房子。或者,我们也可以不卖这套房子,直接在二线城市买一套房子,这是肯定没问题的。”
在黄慧茹看来,这套房子只是一个“过渡”。
住在“村中城”里的大都是异乡人,他们中不少人也曾想过回老家,或是去其他城市。
苏颖和丈夫都没有北京户口。“我能感觉到,这个城市处处对我都有限制。但是,我们不知道该去哪儿。回老家嘛,在那个小县城,连本地的招聘网站都没有,我也只是普通家庭,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去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压力也是同样的大……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留下。”
尽管每天在华丽的钢铁森林与城郊农田之间穿梭,苏颖对这个“村中城”的不满却在悄悄消解。
“公司附近再华丽都只是我上班的地方。”苏颖略带幸福感地说,“我们家附近有农庄和稻田,夏天的时候,回到家附近,我的心情会很好。下了地铁,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玉米地里的牛粪味。你会觉得,到了你熟悉的地方。”
现在的苏颖,只是期望着能换一份离家近一些,压力小一些,上下班准时的工作,“即使薪水少一些也没关系。我准备要孩子了。”关于更远的未来,苏颖并不愿意多想。
黄慧茹夫妇则有些不同。
“我们所想象的未来,是健康、自由的生活,有事业,也有家庭。压力比较小,可以享受生活。”这是黄慧茹夫妇的理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