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生毕业后京郊买房
2月13日早上7点半,30岁的苏颖走出家门时,公交摆渡车站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和苏颖年龄相仿,低着头,正在吃早餐或是盯着手机屏幕。
这些站在寒风中等待的年轻人,大都是苏颖所在小区的业主们。公交摆渡车是他们去往北京城铁昌平线唯一的公共交通途径。
每个工作日,苏颖长达两个小时的上班路都从等公交摆渡车开始。“有些时候,赶上人多,一趟是挤不上去的。”苏颖说。
两年前,苏颖和丈夫买下了这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的房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由此告别了“北漂”生活,正式成为“北京人”。
但苏颖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尽管自己居住、工作都在北京,却仍然只是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村里人”。
“北5.9环”与“南6.1环”
“小区所在的地方以前就是一个名叫‘小寨’的村子,现在,这周边还有村庄和农田。(小区附近)既没有全天候的公交车,也没有正规的出租车”
苏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自己所在的商品房小区算是在“北5.9环”内。“如果有7环,那我们也算城里人了。小区所在的地方以前就是一个名叫‘小寨’的村子,现在,这周边还有村庄和农田。(小区附近)既没有全天候的公交车,也没有正规的出租车。”这一现状,让她感觉自己像是住进了一座“村中城”。
法治周末记者向房地产行业相关人士了解到,在北京的通州[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顺义、大兴、昌平等远离市中心的地区都有类似苏颖所住小区的楼盘。这些楼盘几乎都距离地铁有不小的距离,周边仍是村庄或荒地。但这样的楼盘也往往房价较低,多为“刚需房”。
和苏颖一样,黄慧茹也是北京“村中城”里的一员。
2011年,黄慧茹和丈夫买了一套位于大兴区黄村镇孙村的房子。2013年5月,房子装修完毕后入住。
法治周末记者在黄慧茹的指引下,前往她的住处。
在地铁大兴线黄村西大街站下车后,再搭乘公交穿过一片闹市,路边“刘村”的石碑在冬季的小树林中格外显眼。
因为公交车并不报站,也并非每站都停车,记者并不清楚走到了哪里。不一会儿,公交车拐进一个村子。村里的路并不宽敞,路边除了几座带着商铺的沿街楼,大多是高低不平的平房。红砖墙与水泥墙无序相间,沿街的墙上斑驳地贴着白色、红色的小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