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房企拿地上涨超六成
2015年无疑是大房企的“抢地”年,“地王”频频出现,一线城市地价楼价时不时出现倒挂。中原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房企积极抢地,20大标杆房企合计拿地金额突破了4724亿元,这一金额同比上涨幅度高达29%,仅次于2013年的历史第二高点。
1月20日,国土资源网公示结果显示,华润、华侨城联合以69.32亿元拿下苏河湾中央公园地王,加冕新静安之王;万达7.85亿元竞得闵行新城商业用 地。其中,华润华侨城69.32亿元竞得闸北区天目社区C070102单元33-02、46-02街坊及44-01、46-01街坊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开发 地块,用地面积为65692.4平方米,成交楼面价38019.8元/平方米,大连万达以7.85亿元竞得闵行区颛桥镇闵行新城MHC10402单元 08A-04A地块,用地面积46246.10平方米,成交楼面价7715.64元/平方米。
去年底,泰禾集团旗下全资下属公司福建中 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总计57亿元成功竞得深圳宝安尖岗山片区居住地块,楼面地价79907元/平方米,成为去年全国新的单价“地王”。而从拿地时间 上可以看到,多家房企从去年9月份开始积极拿地。保利、万科、华润等企业主导或参与拿地金额均超过了500亿元。根据新城控股公告,仅2015年10月, 新城控股在上海、南京市及苏州共获得4幅地块,总地价款共计38.23亿元。而1月至10月,新城累计获取地块已近30幅,其中包括9幅商业综合体用地, 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根据新城控股公布的发展战略,未来该公司将实施以上海为中枢,长三角加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重点城市的“1+3”全国化战略布局,而 新城吾悦广场作为集团全力打造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全国成交价排名前十的“地王”,全部位于北 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排名第十位的“地王”上海原闸北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一地块,成交也达到价格71亿元。易居克尔瑞近期一份报告还指出,受土地资 源稀缺性等因素影响,一线城市土地“热度”或仍将持续。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2015年12月,10家品牌房企累计新增土地面积 545.71万平方米,环比上涨51.57%;规划建筑面积为1161.21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4.63%。10家品牌房企拿地成本为679.9亿元, 环比上涨62.82%。在2015年12月,碧桂园拿地热情最高,拿地37宗,增加土地储备420.93万平方米;万科拿地15宗,规划面积达到 216.76万平方米;保利地产拿地7宗,金地集团和龙湖地产各拿地5宗,中海地产和世茂房地产各拿地4宗;此外,恒大地产拿地1宗。除上述8家企业之 外,绿城中国、富力地产去年12月无新增土地储备。
业内认为,随着楼市进一步分化,房企拿地更加集中于大中城市,竞争激烈进一步推高地价,高地价将导致高房价,预计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价仍将上涨。
地产仍有投资空间
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在多轮救市政策刺激下,以及各地规划政策利好频出的市场背景下,2016年开发商积极推盘、冲刺销售业绩指标,积极推动改善型需求集中释放。接下来,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将迎来市场反弹。
对于2016年房价,欧阳捷预测,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将普遍差别化上涨,其中一线领涨,二线普涨,三四线企稳或恢复性上涨,局部城市仍有下跌空间,而城市、板块、楼盘分化依旧。
此外,欧阳捷表示,2016年房企两极分化愈发加剧,30强房企明年市场份额预计超过30%并继续加速提升。大批中小房企卖地、卖项目、卖股份、卖公司 的最好时机已经失去,明年90%都会转型、退出或者死亡,行业外企业难有进入;此外,改善性、中高端住宅产品为主的房企成长会更快,住宅预售标准提高仍是 渐进式,大多数商业地产企业放慢脚步,中小本地商业地产企业加速退出。“今年楼市短缺型需求转向结构性需求,农村进城人群和城市改善住房人群成为主流需 求。”
对于房产投资,专家建议,购置房产还是要以改善居住为目的,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口基数大,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也较为健康,可以在置 业选择上有所倾斜。区域选择方面,中心城区或者郊区的轨道交通沿线,保值能力较强。此外,投资应结合政府大的投资计划,投资力度大的区域,未来区域基础设 施、配套条件的提升将会更加迅猛,可为楼市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