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刚火起来的奥体板块,未来恐怕话语权要由融侨和阳光城掌控。
解读 “开发商在同一板块内多次开发,会增强其打造区域品牌的信心。”福建中原蔡俊表示,对于开发企业而言,虽然拿地成本在增加,但是由于之前项目的连续性开发,项目的营销成本会降低,因此综合的拿地成本仍是便宜的。
严格来说,板块规模化开发并非新特征。此前,融侨的江南水都,名城的东江滨项目,都是建立在借政府大力发展区域的东风,以较低成本“圈地”,造就的数千亩超级大盘。
然而,目前则不同,建立在板块地价节节走高,伴随着前期项目的成熟,板块的潜力正在不断迸发,随后房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连续拿地,不断补仓。因而拿地更难,更需要房企的胆识和魄力。
不过,正是由于前期的开发,开发商与各类公共资源也建立了较好的互助关系,因此在后期的开发环节中,不管是推进速度还是资源整合都要比去陌生区域重新开发要省心省力省钱。“开发商的连续开发,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了目前项目的营销和运营成本,同时有利于提高房企品牌知名度。”蔡俊补充道,“可以说,项目越多、规模越大,越节省开发成本。”
特征
强强结盟 谋多盘联动
与以往偶有自然人参与竞拍的场面不同,近段时间露面举牌的均是大房企。外来的保利、华润、万科,本土的融侨、名城、阳光城等等。只不过,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各自联合。如融侨+阳光城,保利+首开+中庚等等,将中小房企几乎完全排斥在外。
而今年以来的高溢价、高总价、高单价地块,则均为联合体项目。
融侨+阳光城,以各半出资的比例拿下总价地王宗地2015-35号奥体台屿旧改地块;保利+首开+中庚,则将单价地王宗地2015-29号加洋巷旧屋区改造地块收入。
而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即便大房企单独拿地,进入开发流程之后也多是进入联合开发模式。
融侨拿下的溢价率高达277%的宗地2015-25号原闽江学院长乐路校区地块,最后也与首开展开合作。而碧桂园首次入榕拿下的宗地2015-18号火车北站片区综合改造L3地块,则与融侨联合开发。
合纵连横之下,大房企在各个板块均有布局,形成丰富的产品线。首开,在东二环、北江滨、连潘板块均有布局,形成五盘联动。融侨,则落子光明港、奥体板块;阳光城在金融街、东二环、奥体均有斩获。
解读 “是主动出击也是市场倒逼”,高级分析师黄彬认为,在土地市场,高总价考验房企的资金实力,高单价考验房企的操盘能力。
历数今年的地王,总价都在30多亿元,超过所有福州在售项目的去年单盘的产能,即便是大房企也有点吃不消。项目少规模小的开发商已经难以参与。开发成本高,强度大,成为强强联手合作的主因。
“企业之间合作开发楼盘,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分摊。”一房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 “联合开发楼盘就能集合到两家甚至几家企业的力量,就能保证到资金持续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优势互补,降低运营风险,同时也可避免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而在此情况下产生的多盘联动,能规避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也是增长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过程。该负责人表示,“用最少的资金,玩转更多项目。这种模式除了快速开发外,也能实现单个产品间的互补”。
影响
品牌效应or价格垄断?
大房企强强联手,寡头时代似乎渐行渐近。那么,会形成垄断性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新房市场,大型房企将占据越来越多话语权,这往往意味着价格把控能力提高,由于大型房企往往资金充裕,加之成本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价格垄断。未来,高昂且持续增长的土地成本将成为阻挡中小房企发展的障碍,从而促使寡头们拥有更大的定价权。
对于这种担忧,有业内人士却认为大可不必。
“虽然,大鳄对区域楼市定价确实具备有一定话语权,当市场供应量充足时,购房者可选择的区域多,在区域内垄断价格的可能性应该不大。”蔡俊解释道,“作为品牌房企,在每个板块中,的确会因为自身实力和产品打造的认可度成为板块的标杆,但还远不到垄断的程度。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一个成熟的区域往往会集聚多家品牌房企,彼此实力相当,难分伯仲。只有大家共同发力,区域才能做大做强。”
面对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品牌房企之间有扶持、有牵制更有竞争,品牌份额即便提升,当下市场行情之下,谈垄断为时过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