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些抢高价地的开发商,到底是精明,还是冒进?这个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二选一。中国大城市地王频出的历史,基本上是从2007年开始的。八年过去了,多数当年的地王都赚到了钱,其中部分还属于暴利,但也有少数没赚到钱甚至亏损的。假如历史重演,当年拿地王的开发商多数可能并不后悔。有些项目虽然没能赚到钱,但也赚到了吆喝,为品牌加分,省了广告费。尤其是部分大中型房企,将企业总部由二、三线城市搬至一线城市,客观上需要在总部所在城市拥有项目。
然而,对于个别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开发商,如果在错误的时间,或者错误的地点,或者两个错误齐备,则很可能拿地时风光无限,卖房时万分艰难,甚至没到建房,就已退地,不得不断臂求生,甚至危及企业经营。
回顾过去几年的“地王史”。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上半年的地王,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卖房时相当多很失意。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的地王,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卖房时,也感凉风袭人。2013年下半年的地王在2014年则痛苦不堪。
举一个上海的案例。2007年9月,上海楼市非常繁荣,房价大涨过程中地市火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房企——上海志成企业,竞价历时2个多小时、440轮叫价,以成交价超出底价250%战胜绿地、华润等知名房企,获得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地王项目。但是,2008年楼市快速降温,该企业6月以损失1亿多元为代价退掉了这一地王项目。
再举杭州案例。2010年10月,雅戈尔以总价24亿元在杭州抢得申花板块单价地王,然而到了2013年6月,雅戈尔以损失4.8亿元(地价的20%)解除合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雅戈尔退地三、四个月后,杭州又掀起了一波地王潮,其中著名的华家池三地块总价拍出137亿元,被绿地、世茂、滨江瓜分,最为抢眼。
出乎这些地产大佬们意料的是,狗血剧再度上演。其后,2014年杭州市场在全国率先降价,2013年下半年杭州所有的高价地全部被套,直到今天杭州房价经历近几个月的反弹之后,那时的高价地仍然没有办法卖房赚钱,部分地块至今仍未动工。如果未来一两年再度发生类似雅戈尔退地事件,并不会让人惊讶。
相较而言,在京沪拿地王的开发商,要比杭州等二线城市的日子好过些,主要原因是杭州楼市波幅偏大,而且2011年以来库存压力较大。而京沪的超强城市地位,决定了其房价波浪式前进,大涨小跌,轮番向上,即便是暂时被套,只要能熬过短暂的冬天,在下一个春天或夏天多数都会解套。
比如,在2013年7月北京楼市最火爆的时点,经过70轮激烈竞拍,中粮抢下孙河地王,楼面价4.8万元每平米。2014年北京房价下跌幅度超过上海和深圳,这一地王深度被套。但今年楼市回暖,近几个月北京房价加速上涨,而且孙河频出楼面价5万元以上新地王,则中粮老地王已经解套,已有利可图。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那些暂时被套的房企是否身板够硬,能否能扛过冬天;是否融资成本够低,能否避免沦为金融机构的“打工仔”。显而易见,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身板硬且融资成本低。比如利润率全国最高的中海地产,融资成本只有4%以上,远低于中小民企的15%-20%。因此,一线城市的高地价游戏,并不是想玩就能玩,对此开发商应有清醒认识。
|